2006年5月1日

閱讀《移動的學校 體制外的學習天空》/李崇建著

自從國中讀過李雅卿所寫的《成長戰爭》之後,對體制外的開放式教育深表認同。大學時,又讀了李崇建與甘耀明合著的《圍牆外的天空》,是一部描寫台灣第一個開放式教育中學-全人中學-的故事,讓我對開放式教育有了更深的好感與喜愛。

簡介:

曾任體制外語文老師的李崇建,把和苗栗全人中學一群十八九歲孩子互動的過程,寫成《移動的學校》一書。

李崇建認為,語文課就是讓孩子大量閱讀,作文課則是要孩子真實有感受,所以文字是否優美、字句是否通暢並不是首要考慮。

而爬山向例是全孩子的成長儀式,在書中,看到孩子們如何在老師的協助下,克服對山的厭惡和恐懼,並更上一層樓的攀爬北美第一高峰,創下屬於自己的「紀錄」,也讓家長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教育本質。



感想:

首先,節目談到全人學生的特質是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於實現自己的夢想。這兩個特質讓我很訝異,跟據我實習至今的經驗,現在的孩子普遍無法完整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更缺乏實踐和表現的勇氣。我深深覺得這兩種特質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將影響孩子看事物的價值觀。工作時,上級交待的工作做不完,不會自怨自憐,而是積極尋求幫助,努力達成。心裡的夢想也有達成的可能。

我認為,全人中學為何能培養出如此的學生,由於全人中學地處偏遠,孩子全部住校,不易與外界聯絡。孩子不會因為在學校聽老師說一套,回家又受到家長的另一套說法影響。同一套價值觀的傳輸,容易改變一個人的想法。再者,全人的教師都具有自我的專業,教授自己最善長的科目,藉由對該科目的熱愛,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影響學生,而不只是單純的說教。例如,熱愛爬山的歐陽台生教導全校師生登山,一年一度的登山,使得全校師生各個愛上登山的感覺,體驗看山的美,遂使全人的學生動則背著背包四處旅行。教授美學的教師是有名的藝術家程延平。教授中文的正是撰寫此書的李崇建,得過無數文學大獎。正因有這些學有專精的教師,縱然於教育方法一竅不通,卻有一個開放的心胸,以自身的感動,傳授予學生。

相對的,體制內教育是否也能達到如此境界則有待討論。我個人認為,想讓體制內教育達到全人中學的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困難。原因如下:

一、不住校:

體制內教育的孩子普遍不住在學校,校區也不在偏遠山區。孩子每天回家生活,接受多種不同生活價值觀,進而從中截取吸收融會成自己的價值觀。其中,影響孩子價值觀最深的,就是父母。而這同時是現今教改面臨的問題,教改與父母的期望不合。教師在學校能做的改變有限。

二、教育政策不給教師發揮專業:

九年一貫政策實施,將美術、音樂、表演藝術匯整成「藝術與人文」一科,體育與健康匯整成「健康與體育」,自然與電腦匯整成「自然與生活科技」。造成音樂專長的教師被迫教授美術,美術專長的教師被迫教授表演藝術的荒謬事件。當教師無法依照自己的專業教學,我們又能期望孩子學到什麼?

相信體制內教師支持並願意實施開放式教育的不少,只是大環境無法配合常常令教師傷心懊悔。我們只得選擇妥協,尋求其中的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