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27日

教育問題》要不要考智優班?

【雨煙(高雄鳳山)】

兒子讀小六,他的導師前一陣子打電話來問我,是否要讓孩子參加國中智優班的考試?如果要,學校會統一辦理報名。

我很訝異地問老師:「是智優班還是資優班?現在不是沒有這樣的考試了嗎?怎麼又有了呀!」老師說:「現在都稱智優班。有些家長認為讓孩子參加智優班考試會比較有競爭力,而且智優班師資比較好,也不用擔心到普通班裡,同學的資質落差太大。其實我們也很為難。」我聽了才發現,原來自己對於教育的想法太單純,我想此事就讓孩子自己決定吧!

晚上問孩子決定如何?他說:「班上很多同學都沒有參加考試,有些人甚至沒有錢報名,所以我也不要考。」既然他決定了,我想讀普通班也沒有什麼不好。

後來,好友Lucy打電話來,問我是否有讓孩子參加智優班的考試,我說:「沒有!」

「明天是報名的最後一天,你不讓孩子考,以後孩子沒成就,你就害了他一輩子。萬一進了普通班被帶壞了,怎麼辦?而且好老師都在智優班,快去報名啦!」Lucy說了一大堆,讓我心中亂糟糟的。我應該尊重孩子的決定?還是聽從世俗的想法?

【2006/06/27 聯合報】


其實,讀不讀智優班對孩子的影響並沒有好友 Lucy 講的那麼嚴重。真正影響孩子一生的是家長的待孩子的態度與方法。

家長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重要人物,家長的言語在孩子心中佔的份量遠比其他人大,縱使學校老師教的再好,也不過是孩子學問上的導師,真正心靈的導師是家長,這是任何人都奪不走的。

沒有人可以替妳決定是否讓孩子進入智優班,不論結果如何,家長仍要守著心靈導師的任務,引導孩子成長茁壯。

如果你/ 妳是家長,你/ 妳 會怎麼做呢?

2006年6月19日

杜部長承認師資過剩問題,上帝也頭痛!?

首先,先讀讀杜部長在部落格上發表對師資過剩的看法,承認這問題《上帝也頭痛!》

[My Opinion]

的確,流浪教師過多的問題,上帝也頭痛!

面對部長對青年學子提出的建言:「請大家不再堅持當老師,應發揮教學以外的專長,以主修專長另謀出路」,優秀的青年學子們理應能做到,只是,國家白白流失一群對教育懷抱熱忱的教育專業人才,甚是可惜。

近年來,少子化衝擊基層教育,全台各縣市招考教師數急劇降低,不久的將來,教師人數必然飽合,教師人事成為一灘死水,對未來教育品質造成影響,可以預見。

此外,杜部長希望青年學子改變觀念,認清造成師資供過於求的主因是自由市場經濟。但,台大經濟系駱教授持相反的意見,駱教授認為,「『自由市場競爭機制』的不存在,才是問題的根源。」

駱教授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流浪教師哪裡來?》,提到:我國「流浪教師」現象的發生,其實不是「自由市場競爭機制」所造成,反而是因為自由市場受到政府嚴密管制。其根源是政府在中小學教師這個勞動市場上,不但管制了價格,也同時管制了中小學教師的「需求」與「供給」。

所以,正是因為「自由市場不存在」才造成師資供需不平衡。我認為應該回歸計畫性培育師資,來保持師資的專業與維持學生的受教權。

2006年6月17日

老杜談補救作文 老師怨哪有時間個別指導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教育部長杜正勝最近在「老杜部落格」,說明對國中基測寫作0到3級分的補救教學策略,卻被網友消遣「說得好」,並請部長先將刪掉的國文課節數補回來,否則很難進步。

杜正勝在教育部電子報「老杜部落格」指出,最近討論基測作文補救教學時,有人批評教育部政策反覆,他鄭重澄清「0級分跟3級分的補救教學,方法不應該一樣,而30小時的補救教學一說,也只是研究團隊學者的個別意見,不是教育部的既定政策」。

他說,「既非政策,何來反覆?」教育部未來要採取何種補救教學措施,他尊重專家學者,但依他個人教過高中國文的經驗,不斷寫作、閱讀與觀察,確實是提升作文能力不二法門;且老師要補救,應長期個別指導,才能慢慢提升學生能力。

他建議高中老師,可根據學生程度,推薦閱讀不同讀物當家庭作業,讀後再用各種方式練習寫作,這可能比全班上作文課更有效。

他感嘆,「教育是良心事業,假如基測不考作文,高中職老師如果遇到一個學生連一張紙條都寫不通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細心給予個別指導,好讓這個學生未來至少能寫出一封文筆通暢的信呢?」

針對杜正勝的作文補救教學策略,有網友說,想寫好作文,的確離不開「多讀多寫」,但部長要先將刪掉的國文課節數補回來。還有老師抱怨,以現在的師生比,老師趕課和改作業都來不及了,若在高中職任教,正好班上超過半數新生不到3級分,老師哪有餘力「個別指導」,推動小班制,補救教學更能落實。

【2006/06/16 聯合報】


老杜的部落格:多讀多寫救作文

聯合報刊出這則新聞,我不禁感嘆,現在記者原來可以如此輕易的利用別人部落格上的文章,剪剪貼貼就成一篇報導。

杜部長提出請教師個別指導的方案固然不合實際,記者在未經查證網友來歷便大喇喇的寫上「老師說」,更不可取。

杜部長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登出「多讀多寫教作文」一文後,莫約十名網友迴響。其中一名網友自稱「國小老師」說:「大部分的老師,趕課和改作業都來不及了,實在沒什麼精力和時間來指導」。

記者引用這段文字為標題:「老杜談補救作文 老師怨哪有時間個別指導」。問題是,網路上的暱稱做不得準,記者從何得知熱心迴響的網友必為國小老師?又假教師之名抱怨沒時間個別指導。如此一來,即便教師確實沒時候個別指導學生,卻容易被誤認為教師不願多花心思幫助學生,只懂抱怨。

一位任教二十年的國小教師曾跟我說,「媒體給老師太多的包袱,給孩子太多不良示範,是現今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今天,我又再度見識到媒體如何強壓在教師身上,一層層脫不掉的包袱。

2006年6月13日

[國語日報]外展教育,讓生命視野更上一層樓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孩子不應該只在學業成績表現優異時才自我肯定,帶領孩子到自然界裡去學習,合作完成一段旅程,更能幫助他們培養出積極面對生命的力量。

外展教育(Outward Bound)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英國海軍軍官一上船就陣亡的比率過高,為了改善這種情況,英國特別聘請猶太籍的漢克(Kurt Hahn)協助規畫一連串的外展教育課程。這些海軍軍官在歷經三個月的山區外展訓練後,回到船艦上,傷亡比率果然大幅降低。於是,英國開始將外展訓練的課程藉外展學校(Outward Bound School)向全世界各地推廣,如今,它不但在青少年的外展教育上有相當豐碩的成效,也協助了許多行為偏差的孩子。

外展教育的意涵

我一直覺得臺灣的孩子普遍缺乏外展教育的機會,就算學校舉辦戶外教學,也只是到一些景點走馬看花,或是讓某個團體來承接業務,辦一些大地遊戲,二到三天後,孩子們又坐遊覽車回到學校,他們並未真正在自然界中學習到什麼。

外展教育應該是帶領孩子到自然界中學習,讓他們背著全部行囊,完成一段旅程,如:去攀登一座高山或健行一條原始的山徑(如古道)。活動前,需要體能訓練,找好相關資料、設計行程,還得自行採購糧食、準備所有的裝備。過程中,他們輪流擔任領導者,自己搭帳棚、自行炊事、互相分工與照顧;還要面對大自然給予的一切考驗,如下雨、颳強風、有毒植物與昆蟲、毒蛇、野獸等的侵襲。他們的身體會經歷各種程度的疲勞與疼痛,心理也要承擔不同程度的不舒服感,他們必須接受自然界給予的所有考驗。

克服考驗
發揮各別專長

外展教育施行過程中,孩子自然會產生溝通、領導、協調、分工與分享的機制;他們將從中了解衝突事件的處理方法,藉由「溝通與協調」來達成平衡和信任的關係;藉由「領導」學習帶領人的技巧;用「分工」使每一個人在隊伍中都有其扮演的角色。如此,每個人都有存在的重要性,孩子會懂得「分享」彼此的喜樂與哀傷。

經過數天的共同奮鬥後,大夥一定會像一家人般親密的回到現實學校生活。回到學校後,不論是在課業上或情緒上,將更能彼此幫助、互相關懷。這些能力又豈是書本上能給他們的?

在自然界的考驗裡,師長也能發現每個孩子的特性,例如:有的孩子天生就具有領袖特質,有些孩子非常有耐心,有些孩子非常有愛心,有的孩子是自然的寵兒,當然也有孩子是沒有耐心、脾氣暴躁、不合群的。重要的是,當大夥一起生活,一起努力後,每一個人也經由了解彼此的特性,自然而然接納一些特別的同學。

走出教室
肯定另一種英雄

我在「全人實驗高級中學」(它是體制外的學校)帶領全校的「登山教育」,就是在進行外展教育。我在登山的課程設計裡放入組織、溝通、領導、協調、分工與分享的機制,讓每個參與的孩子都能成為活動的主角,顯現各別專長。其中一個豐碩的收穫是發現一些原本在學校、教室學習表現不搶眼的孩子,反而在登山過程中表現得特別出色,他們找到了成就感與自己生命的目標。尤其在他們出力協助許多體力不濟的同學,回到學校後,受到同儕另眼相看,獲得變成「登山英雄」的自我肯定。

長久以來,臺灣總是以書讀得好壞來定位孩子是「好孩子」或「壞孩子」,這是社會的損失,因為我們必須不斷承擔有壞分子的生成。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忽略了孩子潛藏在課業成績外的能量,我真心期望,能讓外展教育在各級學校推展,讓擁有不同專長的孩子,也能找到他們的成就感與生命的正面力量。何況臺灣得天獨厚,擁有如此多的山與海域,更該多加利用。


(95年6月12日刊登)

2006年6月9日

基測成績出爐 學者:菁英式報導扭曲價值

中央社台北九日電

各種升學考試結束後,媒體總競相報導有多少考生獲得滿分;今年國中基測第一次測驗成績昨天揭曉,各媒體紛紛報導滿分學生的故事;教育學者、學校教師與家長團體都認為,教育相關報導應回歸教育本質,媒體總是報導金字塔頂端的學生,已嚴重扭曲社會價值,使教改困境無法突破。

今年國中基測第一次測驗成績昨天揭曉,翻開今天的報紙,各媒體相關的報導都圍繞著滿分學生打轉,或分析明星學校的最低錄取分數,這種現象讓長期關注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的學者與家長相當感慨。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今天下午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教改推動十年以來,一直無法突破困境,教改的目的是要讓學生更輕鬆、更快樂地學習,但大部分家長總跳脫不了「菁英教育」的觀念,認為孩子的未來,就是念明星國中、考上第一志願,才有美好的人生。

周祝瑛說,追根究底,這種「菁英教育」現象必須歸咎於媒體的大篇幅報導。因為各種大、小考試結束後,媒體的報導焦點總是圍繞著滿分的學生打轉,以這次國中基測為例,共有三十一萬多名考生應考,但翻開今天的報紙,只有少數幾名滿分學生的學習故事。

她表示,媒體的報導,強化、加深了社會舊有價值觀,也造成父母的恐慌,紛紛將孩子往補習班送,事實上,短期補習而考上好學校,並不代表孩子能快樂學習、有快樂的人生與不平凡的成就。

國立楊梅高中輔導主任崔宇華也說,近年來媒體對升學考試結果的報導,出現了非常「畸形」的現象,也製造許多「滿分神話」;媒體披露的滿分考生學習故事,大部分都沒有補習,強調只要上課專心聽講、熟讀課本,就能考得很好。

崔宇華說,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上課專心聽講、熟讀課本就能考滿分,是非常困難的任務,因此媒體的「滿分神話」,事實上是替升學主義歌功頌德;大部分滿分考生是來自都會地區、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但媒體卻只關注這些優勢學生,忽略了其他三十萬努力讀書,力求成績進步的學生。

他表示,教改十年,補習班卻暴增五點五倍,媒體實在難辭其咎,如果媒體能呈現成績中等卻能考上技職學校,實現自我的學生,或是某偏遠地區學校基測成績突飛猛進的例子,就算平均成績只從六十分進步到八十分,也能達到激勵學生的作用。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慧英表示,媒體長期關注教育議題,許多報導都很中肯,唯有升學考試方面報導,「不是報導程度非常好的,就是報導非常爛的」。

蕭慧英說,教育議題不應是譁眾取寵的報導,而應回歸教育本質,針對教育現況加以分析,期待媒體不要再做一些錦上添花的報導,必須回到關懷層面檢視教育議題。每個考生不論考前、考後都有壓力,而家長陪孩子一路走來,都有不同心情,過度聚焦滿分考生的報導,只會給孩子、家長帶來更多壓力。

【2006/06/09 中央社】

2006年6月7日

[轉載]一位實習老師給杜部長的留言

我在老杜的部落格上看到這則留言,道盡了準教師的心聲。其中提到教師甄試讓「教師多元化政策成了一元化」論點,我深感認同。值得一看的好文。【文章引用自此

看到全國各縣市教師甄試紛紛淪陷停辦,心中感到百感交集,教育現場的狀況猶如一灘死水,新的人才完全不得其門而入,看到政府官員處理這個問題時,更感嘆政府的無能與無知。



每每有人宣稱師資培育從計畫制改為市場制,我就想反問,市場制的市場在哪裡?



所謂的市場制是供給方與需求方都是自由的狀態,如果需求量增加,供給方提供的數量自然搶手且增加,反之,若需求量減少,供給量自然會因為乏人問津而萎縮。



用這個思維來看師資培育制度,供給方(核定當年師資培育人數)是誰?──是教育部。



需求方(全國各公立中小學)是誰?──也是教育部?



供給方與需求方都掌握在政府的手中,這個市場機制不倫不類,先廣開教育學程,再順應少子化之便裁班裁校,縮減教師員額,明明可以預見結果,卻不去做預防,這個彷彿就是坑殺當時報考教育學程與師範學校的學生,我覺得用坑殺這個說法真的不算過分。



再談談教師甄試的錄取率,目前看到官方的說法總是統計十年內畢業生的在職率,可是有誰知道在民國90年之前的教師甄試錄取率幾乎是百分百呢?只有從事教職的人知道,即使這三年來教師甄試錄取率屢創新低,已號稱全國最難考的考試,但是靠著之前的高錄取去平均,使得平均近十年修畢教育學程的準教師在職率仍然有不算太難看的帳面成績。



我永遠記得我大學三年級時,學校邀請教育部的司長蒞校演說,他信誓旦旦、慷慨激昂的表示,目前教師甄試錄取率大約3成,是最合理的,也是最能篩選出好老師的數字,我也很贊成他的說法,畢竟保障百分之百就業是不合理的,一間學校的畢業生總有一些混水摸魚或志不在此的人存在,所以我對於教師甄試錄取率降低並沒有很大的意見。



不過近兩年甄試的錄取率也真的太低了,已經到每一分都是關鍵的地步了,以台北縣去年的教師甄試為例粗估率取率為百分之0.1,錄取名額為個位數字,先從考試方面談,幾千名考生當中,考到前一、二百名的考生你能說他沒唸書嗎?你能說他沒實力嗎?可是很不好意思,沒考進前六名,明年報名請早!甚至可能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了。沒考進前六名就代表他能力不夠、不能當老師?我想這個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但是誰能夠幫助這些人一圓教師夢呢?從另一方面說,現在教育部要求不要給學生考試壓力,不要讓學生為了一題兩題的分數斤斤計較,那你給準教師這麼大的考試壓力對嗎?經過相互廝殺、錙銖必較而勝出的教師要怎麼跟學生說考試成績不重要?老師就是這樣才考上的阿!



每每看到台面上的政治人物,有些人談到自己苦讀出生,由於家境貧困,於是考進師專,再利用時間進修,上大學、研究所才有今天的成就,或是沒有修教育學分,先去偏遠地區教幾年;心中不禁感慨,以前的人拿師專做跳板,再過河拆橋,真是可悲阿。



回想高中時期,大學聯考過後,導師對家境較為不佳,卻又成績優秀的同學,經由平時對他的了解,建議他可以兼顧興趣及改善家境的志願,不外是師範學院;幾年前,許多家境清寒的孩子認為可以幫助家庭及自己的學校,依然停留在師範學院,歷經千辛萬苦考上了,卻在畢業後成為流浪教師,這些孩子何其無辜?或許現在的時空環境不再有那麼多清寒子弟,但是也不能把貧苦子弟翻身之路完全堵死阿?前幾日,有一則新聞,家扶中心扶助的一對姊妹花,雙雙考上教育大學(原師範學院)的研究所,依照原先的印象,這個家庭由於兩個會唸書的孩子,就要翻身了,可是現在,我不能沒有希望,但是可以想像仍然有一段艱辛的路要走。而有多少沒有被報導出來的貧苦孩子在這個教師甄試地獄翻滾哭號呢?以前的人可以先唸師專,當幾年的老師,存些錢再做打算,而現在的人,想安身立命都沒機會更別說跳板了!



而近年師培生由於考取率大為降低,師範學院紛紛希望學生設法培養第二專長,為自己的未來找出路,可是有誰知道師院的科系都很相近類似,以我自己為例,我的本科系幼兒教育,第二專長──國小教育,想修有關資訊的課程呢?沒開課、時間不能配合等等因素,修第二專長真的很困難,而且有些第二專長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有些人常常說師範生混吃等死,我們自問我們不用功嗎?我有連續四、五個學期學分數高達三十幾學分,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一條龍十二堂課的例子比比皆是,沒有經過這個過程的人憑什麼說我們不用功?而我畢業學分接近二百,可是在教育部的眼中,我跟修40學分的國小教育學程與26學分的幼兒教育學程的人是一樣的,並非抨擊非師範生,而是反問為什麼不開個40學分的醫學學程或26學分的法律學程呢?原因就在於教育部根本不當教育是專業,我贊成大家都有機會當老師,畢竟當初只是大學聯考填志願時做學校的分別,並沒有人生下來就是師範生,可是卻反對毫無管制計畫,教育學程大開方便之門,讓一些無心當老師,只想找個工作的人,修40個學分就可以擁有與我們平起平坐的地位,畢竟教育是志業,不只是職業。



當年,教育部打著師資培育多元化這響亮的口號,大張旗鼓的開放了師資培育的大門,而今由於激烈的教師甄試,在我的感覺,雖然師資培育多元化,但是通過教師真是進入學校的老師,人格特質卻一元化了,原因何在?就在於通過筆試後,幾乎都有約15分鐘的試教,而這個試教跟平常的教學可以說是完全不一樣,短短的 15分鐘要呈現一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了要增加評審老師的印象,只得力求新穎、誇張,應試者本身也要具備活潑、熱情、外向等種種可以演好這場戲的特質,才有機會可以考取,沒錯!那15分鐘的試教,要考的是演員,一個演老師的演員,而不是要考老師,這並不是考生的錯,而是考試制度的錯,於是大家可以發現近幾年教師甄試考入的教師,大約都是同一種類型的人,可是沒有把試教弄得很活潑的人,是不是就不適合當老師呢?以前國小、國中時可以遇到很多不同類型的老師,有的善於說理,有的歸納整理在行;我想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適合這種熱鬧的活動教學,沒有任何一種教學法是適合所有學生的,但是那些孩子可能沒有機會在遇到那些適合他們的老師了!這不就是師資一元化了嗎?另外,教師甄試的第一關,也是錄取的重要依據──筆試,有誰能出來保證,只要福祿貝爾說、杜威說、人本教育的精神…等等背的好的人就是一位好老師?筆試寫的出來就代表他信服那個理論?申論題寫的好就代表會教、有方法?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就知道目前的教師甄試只是為了公平原則而不是在篩選好老師,任何一位教師都需要幾年的時間,去增加自己的經驗、磨練教學技巧與突發狀況的處理,這個是不可能靠讀教育書籍得到的,但是教育部願意給我們機會嗎?除了把書一遍遍拿起來唸之外,我們有辦法學習一些對教學有利的技巧嗎?有!但是對教師甄試沒幫助!



流浪教師的辛酸,除了自己與有人身陷其中的家人能了解之外,真的沒有人明白,大家批評我們不自愛,卻沒有去想當初大學聯考就已經把師範生做了分化,我們追求自己的夢想,四年前我放棄普通大學,休學重考師範學院,高中老師知道這是我的志向、夢想,人生有夢、築夢踏實,有人說只要有心,一定能成為一位老師,可是這個心,卻換來一年一年的流浪,等待五年後超額問題嚴重到連代課缺都開不出來,終止流浪、終止這個不願放棄卻不得不放棄的夢,流浪教師的淚有誰看到、有誰理解。我很想呼籲那些高官、教授、基金會理事長,你們放下手邊的工作,我們一起進考場考一次教師甄試,讓你們理解一下目前制度已經扭曲到什麼地步了!讓你們知道什麼是苛政猛於虎!我知道你們一定會說又不是吃飽了太閒,但是我還是很希望你們親身體驗一下!你們會說你們現在的成就來自於你們的努力,但是我們也很努力阿,只是因為慢出生了幾年,有必要受這種懲罰嗎?晚出生是種錯嗎?是原罪嗎?如果教育政策沒有出現重大改變,今年應該是末代教師甄試了,再強、再適合當老師的人到明年,也只能拔劍四顧心茫然了!或許我也該終止這個看不到未來的夢了!

  • 留言者: Eric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07-11 10:07:16
說的太好了...

現在學校有些老師只是混水摸魚

舉例:我們學校(國立)就有一個從美國某某大國研究生畢業的數學老

師,被他教過的學生,對數學這一門科目不是用理解而是用背的,背

他可能出的題目,背證明題。他已經可以退休了,但他堅持留下來,

真搞不懂他留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是來"誤"人子弟的吧!一個學期教

課本的2章(課本中共有12章),到了下學期又要堅持我們買下冊課本,

1本250元,上冊課本我們都還沒搞懂就要我們買下冊,他是在賺錢嘛?

(250元*50人=10.000),下學期利用我們自己學生的時間來考上學期

所教的函數,考完並沒有馬上改、檢討,總共考了四次,內容不盡相

同,考試中,我們說我們不會寫,他還說"怎麼會呢?跟上次內容差不

多,怎麼不會寫",大家說"你又沒有檢討我麼怎麼會寫",等到他說要

檢討時己經是我們考完是那一天要放暑假了,他居然要脅我們留下來

不然把你數學當掉,大多數的人都留下來了,結果他並不是檢討而是

我們每人拿一份考券改,改完一份,他說如果留下來繼續改另外一份

的人有加分,有些人都怕數學被當還是留下來改第二份(包刮我),結

果他說要改第3份時我們大多數的人就走了,他居然說有意願暑假幫我

統計數學(ex:這一題多少人錯,登記)我照學校發的打工薪水給你們,

真的很氣,他並沒有檢討,只是一直做他的研究,研究九年一貫建構

式數學的學生對函數的認知程度是多麼差勁,好阿,教的不好,卻怪

到學生身上來,這種老師真的不佩當老師,學歷高並不代表他就有當

老師的天份,自己很會讀,不一定代表他都會把自己所會的交給學

生,自己很會讀,卻不會教。上課期間,那位數學老師的字太小,有

很多同學反應,他居然說,你眼鏡度數不夠吧,回去重配一支。還一

直誇自己的板書多漂亮。這種老師跟現在的學生差了快50歲,他能真

正了解現在時代在變,學生的思想也在變嘛??




  • 留言者: shinhan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07-11 23:54:00
To Eric,



我個人覺得,小學到大學中,大學的師資是最差的。有時候我真的建議教

授們應該修一下「教材教法」這門課,免得「誤人子弟」。

「誠信」漂流記

話說誠信被那個「聰明」的年輕人投棄到水裡以後,他拼命地游著,最後來到了一個小島上。「誠信」就躺在沙灘上休息,心裡計劃著等待哪位路過的朋友允許他搭船,救他一命。



突然,「誠信」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歡樂輕鬆的音樂。他於是馬上站起來,向著音樂傳來的方向望去:他看見一隻小船正向這邊駛來。船上有面小旗,上面寫著「快樂」二字,原來是快樂的小船。「誠信」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拉我回岸可以嗎?」「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一有了誠信就 不快樂了,你看這社會上有多少人因為說實話而不快樂,對不起,我無能為力。」說罷,「快樂」走了。



過了一會兒,「地位」又來了,誠信忙喊到:「地位地位,我是誠信,我想搭你的船回家可以嗎?」「地位」忙把船劃遠了,回頭對「誠信」說:「不行不行,誠信 可不能搭我的船,我的地位來之不易啊!有了你這個誠信我豈不倒霉,並且連地位也難以保住啊!」誠信很失望地看著「地位」的背影,眼裡充滿了不解和疑惑,他又接著等。



隨著一片有節奏的卻不和諧的聲音傳來,「競爭」們乘著小船來了,「誠信」喊道:「競爭,競爭,我能不能搭你的小船一程?」競爭們問道:「你是誰,你能給我們多少好處?」「誠信」不想說,怕說了又沒人理,但「誠信」畢竟是誠信,他說:「我是誠信……」「你是誠信啊,你這不成心給我們添麻煩嗎?如今競爭這麼激烈,我們 『不正當競爭』怎麼敢要你誠信?」言罷,揚長而去。



正當誠信感到近乎絕望的時候,一個慈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孩子,上船吧!」一個白髮蒼蒼的老者在船上掌著舵道:「我是時間老人。」「那您為什麼要救我呢?」老人微笑著說:「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



在回去的路上,時間老人指著因翻船而落水的「快樂」、「地位」、「競爭」意味深長地說道:「只有時間才知道誠信有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