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17日

五大關鍵 讓你二十年後依然是人才

引用自【med的點滴】  作者:張漢宜

當職場趨勢從企業端的「終身雇用」轉變為個人端的「終身就業」,該如何為自己的競爭力加分,讓老闆捨不得你走?

你是正在力爭上游的基層員工、公司的當紅炸子雞、中高階主管、還是即將退休的資深元老?

無論你身在哪一個階段,當職場趨勢已從企業端的「終身雇用」轉變為個人端的「終身就業」,你必須時時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即使二十年後,依然是企業搶著要的人才。

綜合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奇異前任執行長威爾許的觀點,以及《日經商業週刊》的報導,以下五件事,是你為自己加分的關鍵思考:

1.不管坐什麼位置,都要保持學習的習慣

出社會工作十年到十五年左右,會有一種「上下卡住」的閉塞感與無力感。因為,這個階段的上班族雖然擁有一定的資歷與經驗,工作也得心應手,但上面有比自己更資深的前輩壓著,身邊有隨時想超越你的同輩,下面又有一群「年輕就是本錢」、嫻熟科技的新世代員工虎視眈眈。

因此,大前研一建議,不管你是基層員工、還是擔任主管職,都要保持學習的習慣,隨時為自己的競爭力加值。因為,在全球化的時代,你不是跟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競爭,而是跟來自全球的頂尖人才競爭。他強調,學習跟智力高低無關,主要是取決於態度,以及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該從哪方面打造個人競爭力?外語能力與使用網路的能力,在現今最為重要。

2.永遠做得比老闆要求的更多一點

只曉得「做好份內工作」的員工,等著被淘汰!因為,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有許多比你更積極的人,懂得永遠要比老闆要求的做更多。

威爾許強調,你必須超越上司對你的期待,讓他對你產生驚喜。別只等著上司傳授經驗、帶領你成長,事實上,你可以靠著自己的努力,提出能夠推動公司往前進的漂亮點子。

3.當個「用人達人型」主管

當你是員工時,你必須力求個人表現,以符合上司的要求;然而,當你成為上司,你的價值就不再來自個人成績,而是來自整個團隊每一個成員的表現。

你必須了解部門中每個員工的特質,引導他們的潛能,幫助他們避免犯同樣的錯。

因此,你要讓自己成為知人善任的「用人達人」,帶動整個部門的整體成績,進而成為企業的重要競爭力。

4.隨時拓展人脈並懂得維繫

別以為只有負責某些職務的人需要人脈,事實上,不管你處於什麼位置,人脈關係永遠會帶給你更多意想不到的益處。

拓展人脈,處處是機會。

除了特定活動的場合之外,從飛機上的鄰座到網際網路,再加上善用「朋友的朋友」,都是好管道。

人脈建立不難,重點在維繫。大前研一建議,最少一年一次,跟連絡簿、好友名單上的每一個人聊一下近況,保持住彼此的關係,讓對方一聽到你的名字就記起你。

5.勇敢邁向「繞道型」人生

一般人的人生,大抵不脫「求學→畢業→就職→結婚→升官→退休」的固定模式,踏著傳統上最多人走過的足跡。然而,大前研一卻認為,如果你還年輕,不妨跳脫這樣的模式,勇敢走一段「繞道」的人生。

大前研一以德國為例,許多大學生,會先休學一、兩年,趁著年輕到世界各地旅行,然後再回學校完成業。或是畢業之後不馬上就業,而是先去旅行幾年。

在每一趟旅程中,結交來自全球各國的朋友,開拓自己的視野與國際觀。

這樣,當你踏入職場,也許起步會比別人晚一點,但開闊的心胸與觀照全球的視野,會讓你比別人更加速進步,也擁有更多機會。繞道的人生,途中的各種經歷與美好風景,都會成為你衝刺的豐沛能量。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敢保證可以永續經營。

把視野往外看,也會發現外面的機會愈來愈多。

因此,除了在目前的位置打拚,也要時時問自己:

「如果明天就離開現在的工作,我還能做什麼?手邊的存款,可以讓我活多久?」

若你每次都能得到安心的答案,那麼,你就擁有著自信無虞的人生。

2006年7月10日

觀點麥克風》彭宗平:大陸提供研究的新舞台

【記者喻文玟、孫蓉華】

台大國企系教授巫和懋、經濟系教授朱家祥、政大金融系教授霍德明,六月底陸續轉至北京大學任教。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認為,大陸經濟發展正快速起飛,主、客觀條件都提供台灣經濟、管理學者更宏觀的研究視野和新舞台,這是擋不住的趨勢。

他表示,台灣高等教育當務之急是改變策略,「長程規畫」與兩岸、國際的學術交流,不能再侷限「短期合作」如客座教授的師資交流、延聘;並避免再出現「即興式」教育政策,減少學者的無力感。

以下是彭宗平專訪,以第一人稱記述:

挖角台灣學者 將成趨勢

這幾名國內學者被大陸挖角是「個案」,未來幾年也許還不會形成風潮,但會逐漸變成趨勢,這其實也顯示台灣研究空間萎縮。財經學者是「第一波」出走至大陸的人才,下一波流動的可能是人類學者、社會學者,因為台灣歷史短、地緣小、題材少,研究民族、人類學、社會現象等議題大陸題材比台灣豐富;大陸「社會問題」的題材和經濟發展成正比,又提供社會學者另一個宏觀研究視野。至於工程領域,實驗研究需要「延續性」,短期之內應該會繼續留在台灣。

大陸推動「二一一高等教育改革工程」十多年,目標是「廿一世紀,中國要有一百所世界一流大學或學科」,因此在世界各地重金挖角學術人才。我認為,台灣學者願意到對岸,絕對不是受對岸的「薪水」吸引,學者考量的視野很廣,他們看到大陸提供的研究素材,與「國際化」的新舞台。

科學園區經驗 吸引對岸

我學理工出身,理工實驗是單一精微研究,重大發現或成果需要長期固定實驗觀察,教授不太容易被輕易挖角,在台灣,理工人才從A校轉到B校個案都很少。但是,經濟學、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工程領域不一樣,學識只要累積到一個高度,「一枝筆,學問就能帶著走天下」。

台灣也有吸引大陸學者的本錢。舉例來說,台灣的科學園區經驗、產學合作的落實這兩種經驗,兼具理工研究、管理研發兩種屬性,而且長期和國內高等教育結合密切,這部分對大陸具吸引力。

建議教育單位應該規畫一套強效的「長期劇本」,從時間點、交流量評估,希望幾年後獲得什麼影響力,也要加速開放兩岸學生博士後研究的機制。

即興教育政策 難育人才

我憂心的是台灣學界的「無力感」,近年國內「即興式」教育政策雨後春筍,對整體教育有不小衝擊。舉例來說,師範學院才轉型為教育大學,馬上又要推動和一般大學合併,「轉型」沒有喘息空間,會造成人才培育無所適從。

又如「公民與社會」是否要納入大學指考,並採計成績,不能只是單純問學校。公民與社會是因應九年一貫要實施的「九五高中暫行綱要」課程,教科書還沒有定案,老師還無法掌握教材,試教、學生學習經驗都不足,教育部就要「二分法」討論要不要加考?要不要採計?這樣的討論或決策,不周延。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台灣的教育觀念和傳統價值綁在一起,考試領導教學、培育菁英為主軸,但是,回歸教育政策這個「基本面」,若要走菁英教育路線,政策要一應俱全,長期全面評估,絕對不能「即興式」一路走一邊修,應該好好研究,提出整體的配套計畫。

【2006/07/10 聯合報】

  • 留言者: abcbik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07-11 23:18:00
去大陸比美國 easy至少我們都是說中文拉


  • 留言者: shinhan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07-11 23:51:19
除了大陸與我們同文同種之外,不得不佩服大陸政策方向正確。

這點,台灣輸太多、太多。

國小每班人數下修為30人,預計五年內完成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國小每班人數下修為30人,預計五年內完成
面對少子化壓力,教育部研議「提升國教品質方案」,預定五年內將國小班級人數由現今三十五人全面降為三十人;教育部表示,這項方案已初步獲得行政院及主計處支持,預定最快七月底定案、八月底入學的小一開始實施,可望成為蘇內閣的第一張教改成績單。

教育部長杜正勝及負責跨部會協調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均指出,依教育研究及國際比較,國教較理想的班級規模,應以三十人至二十五人為原則,希望五年後國小降至一班三十人,再由各縣市自行視各地人口消長進一步調降,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學成效,也可以維持教師新陳代謝,每年希望全國有至少一百至兩百名教師員額的汰換。

少子化早已衝擊國內學校,教師超額及小校裁併問題越來越惡化,政府卻一直未能提出因應方案,教育部終於完成各縣市學齡人口精算,並算出未來五年生源消長指數,擬定為期五年的「提升國教品質方案」,希望將國小班級人數降到三十人。

今年小一估計僅二十九萬六千多名新生,九十九學年,小一新生將大幅降至二十二萬一千三百三十四人,進一步面對跌破二十萬大關的危機;若以目前一班三十五人計算,這五年內,不僅國小將須減班達九千六百八十六班,教師超額更將累計高達一萬四千七百八十二名,遠比教師團體原先估計的一萬名嚴重許多。

方案中規劃,要求各縣市依照人口密度,「分區、逐年」調降國小班級人數,例如嘉義市等人口流失較嚴重縣市,預定每兩年就應調降一次,人口較穩定的台中市、桃園縣及台北縣都會區等部分大校,調降速度則可放慢,以「因地制宜」方式達到五年內全面降低。

此外,鑒於國內約三分之一國小,早已是六班以下小校,教育部次長吳財順表示,方案也規劃逐步「提升教師員額」及「充實教學設備」,例如六班小校,可相對將教師員額由現行每班一點五名,逐步提升為一點六名或一點七名,或是鼓勵超額教師轉型為行政或輔導教師等,改善學校組織人力。

方案估算,五年內要「降低國小班級人數達三十人」,所需經費約七億多元,若「提升每班教師員額」至一點七人,預估還不需增加額外經費,但若要提高至每班兩名老師,則約需七十七億元經費。

小班制 教團、學者肯定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教育部擬推動五年內全面降低國小班級人數為一班三十人,學者、教師、家長等團體大都表示支持,全教會理事長吳忠泰強調,小班政策的積極面是因應「精耕世代」需求、增進親師關係、促進教育精緻化,附帶功能才是解決教師超額問題,價值觀不可混淆。

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認為減少班級人數是好的,更利於老師掌握每個學生的性向、認知系統、家庭背景,並增進老師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學習。他指出理想的人數是二十五人到三十人。

嘉義市家長協會理事長郭文達說,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教育部應及早針對城鄉個別狀況,精算出未來每年出生人數、班級數、屆齡退休的教師數、現有教師員額等數字,建立出一套新聘教師的總量管制機制。

彰化縣各級學校家長協會理事長、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吳福濱也表示「樂觀其成」。他說,都會型、各鄉鎮中心學校都是依據教育部訂出的班級人數上限進行編班,班級人數調降,就能解決教師超額問題。超額教師一日不解決,教育現場人心浮動、老師無法安心上課,學生受教品質將大受影響。

全教會理事長吳忠泰說,推動小班制是二年多前就規劃好的,現在才執行,雖是「遲來的配套」,仍應給予肯定。他認為理想班級人數是十五到二十五人。

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也支持全面減少班級人數,但疾呼不能以此作為裁併偏遠學校小班小校的理由,應兼顧城鄉教育的公平性。

30人一班 北基今年實施

〔記者黃以敬/台北報導〕今年有至少八個縣市將提前降低小一班級人數,其中台北市、台北縣及基隆市的大台北招生區,八月底入學的小一新生,就一口氣降為三十人編班,因應少子化的動作遠比中央快速。

除金馬等離島及部分鄰近科學園區或商業集中區的都會區學校,學生來源比較穩定,各縣市多早已面臨生源減少壓力。

教育部調查更顯示,包括台北市、高雄市、宜蘭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彰化縣、屏東縣、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台南市,甚至目前有人口移入而生源還維持穩定的台中市、桃園縣及台北縣,總計至少十五個縣市,未來五年內就算將小學班級人數降至三十人,還是會遭遇必須減班的教師超額問題,少子化壓力不容輕忽。

以嘉義市為例,五年內小一新生人數將由四千多人大幅減半為僅剩兩千四百多人,嘉義市因而今年停辦國小教師甄試,明年也將面臨減班壓力,但目前尚無降低班級人數規劃。

嘉義市副市長李錫津指出,降低班級人數是紓解少子化壓力的方法之一,但未必保證教育品質提升;今年小一新生八月編班,如果政策定案,應該來得及配合,但今年預算早已在執行,縣市恐怕無力支付額外經費負擔,中央必須提供補助,此外,正著手編定的九十六年度預算,也須及早做出因應調整。

嘉義縣教育局長蘇德祥無奈地表示,要調降班級人數,必須考慮到教育財政負擔,縣市必須支付現職教師人事及退休教師經費的雙重壓力,如果中央有政策性決議,嘉義縣也會配合,只是希望中央能提供教育人事補助,否則地方財政會出現壓力。

台中市教育局副局長許玉樹也表示,台中市樂於配合政策,但希望中央能提供人事補助,不要又是「中央請客、地方買單」。

教育精緻化 須向上延伸

記者黃以敬/特稿

面對少子化衝擊,多年苦無對策的教育部,終於提出降低國小班級人數的具體方案,這可說是最急迫、卻也是最「省錢省力」的教改方案。其實,早在三年前、小一人數首次跌破三十萬時就該推動,雖然「遲了一步」,但總比「一直不動」要好。

已故教育部長林清江於民國八十七年提出「降低國中小班級人數計畫」,希望九十六學年將國中小班級人數降為三十五人,但生源減少的速度遠遠快於當初預期,各縣市減班超額夢魘早已出現,明年小學教師甄選就將停擺,國中緊接著將面臨緊縮,政府再不做出因應,台灣校園勢必成為只減不增的死水一灘。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台北縣長任內,是第一個主動向教育部爭取將小一編班人數降為三十人的縣市;此次能否達到全國性政策目標,要看各縣市的配合態度,目前縣市大多希望把「少子化」省下來的教育資源用於退撫支出或硬體建設,不過縣市必須了解,降低班級人數是最不花錢的改革,教育不能成為省錢的犧牲品。

此外,降低班級人數應只是過程與手段,小班精緻教學才是目標,提升國教品質方案,不能只計算教師不超額,更須考量到教師擇優汰劣的新陳代謝需求。

小學目前面臨的少子化壓力,預計三年後就將延伸到國中,目前錄取率已高達七、八成的高中職及大學,勢必也無法逃脫減班減師壓力,錄取率再攀升恐只會造成教育浮濫、學歷無用,因此提升教育品質,不能只停頓在小學,政府政策規劃必須更一貫化地向上延伸,台灣的教育才能真正化危機為轉機,走向精緻頂尖化。

2006年7月3日

宜蘭人文國小三分之一學生 爸媽都是新孟母

【記者 廖雅欣】

新孟母三遷,人文國小

李伯峰(右三)為了自己和朋友的孩子教育,從彰化遷居宜蘭,當起六個孩子的爸。 記者廖雅欣/攝影

最近幾年,宜蘭頭城這個小鎮,來了許多外縣市的「新移民」,他們都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喜歡頭城人文國小創新的教育方式、準博物館化的設備,不惜舉家遷居。這些外來學生,至少佔了人文國小學生的三分之一,他們的父母,學校稱為「新孟母」。

李麗玲就是一例。她為了讓兩個孩子快樂成長,像孟母三遷一樣,搬了好幾次家。

第一次遷居,她和孩子由台北搬到彰化,遠離都市的競爭。今年二月,再搬到頭城,讓老大直升人文國中,老二就讀國小四年級。她因為當志工媽媽「熱心又傑出」,學校成立人文基金會後,請她擔任祕書。

頭城人文國小和冬山鄉慈心華德福國小是台灣公辦民營小學的濫觴。兩家小學是民間實現教育理念的場域,又有政府支持,創新及重視人文的教學,吸引許多知識分子家長,為孩子搬家,形成移民鄉間的特殊現象。

「我媽是『陳母三遷』」,李麗玲的老二陳立勳很正經地說。因為全家搬到宜蘭,在台北做生意的爸爸,每天得通勤,有時還得隨身帶著行李,到那裡談生意,就住在那裡。

這樣為子搬家的家長,在人文國小還不在少數。他們幫孩子尋找合適且創新的教育體制,跟著遷居。住在台北的邱麗文說,國小六年級的大女兒李潤潔,因為學業壓力大,一直不開心,讓她很不忍,去年底決定帶著兩個孩子搬家,來念人文國小。她租了靠海的一間公寓,每天過著「看海的日子」。

邱麗文常帶著孩子在田野騎腳踏車,或是頂著陽光戲水,不時看到火車從眼前開過,都是台北看不到的風景。

「當女兒主動說要成立熱門音樂社團,我是多麼驚訝!」原本不快樂的女兒變得積極自信。

周末假日,當邱麗文帶著孩子回到台北和先生相聚,看到台北都會成排的招牌,擁擠的車潮,她突然對生長了卅多年的城市,感到不習慣。

邱麗文說,她從不擔心孩子在鄉村會失去競爭力,反而要求孩子把握時光,找出自己的興趣。

「新孟母」群像中,也有爸爸。原在彰化工作的李伯峰,聽到人文國小沒有考試,不以分數判斷孩子的表現,二話不說,今年二月新學期開始,他帶著三個孩子轉學到人文國小;另有一對夫妻因為工作暫時放不下,也託了三個轉學到頭城的孩子給他照顧。李伯峰突然變成六個孩子的爸。

每天早晚,李伯峰接送六個孩子上下學,家事由大人小孩自各分配任務,經濟則由在彰化工作的妻子負擔。

李伯峰的老二李懿修喜歡宜蘭的新鮮味道,「彰化工廠多,空氣汙染」。放學後,他帶著自己養的昆蟲,和同學蹲在校園裡交流;操場上,爸爸李伯峰帶著球套陪孩子上棒球課。

「我也是來宜蘭完成自己的夢想。」李伯峰說,他給自己半年,開始重拾畫筆,找份工作或許是下一步計畫。

【2006/07/0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