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25日

2005/3/9「自然探索」《聲音》

首先,很高興的我們這一個教學小組多了一個強勁的生力軍—敬達同學。敬達同學的創造力豐富、精力旺盛,搭上我這位慢郎中真是再適合不過,相信可以替這門課增色不少。



這一週上的課程是「聲音」,主要的活動有二個:看「聲音的振動」和「紙爆竹」。



先談談第一個活動「看聲音的振動」,它很簡單,也很無聊。



這個活動利用塑膠袋和圓形筒子以及數粒米粒。將塑膠袋剪成一大張塑膠布,舖在圓筒的開口上,將四周繃緊,做成鼓一樣的形狀。做好後,將米粒放在塑膠布上即大功告成。我們只要拿一個鐵質洗臉盆(其他能發出聲音的皆可)開口對準塑膠布上的米粒,敲出幾聲響聲,就可看見米粒在塑膠布上跳舞。



這種活動如果能配合教師的表演及三寸不爛之舌,相信應該會很有趣。不幸的是,這兩個才能我都沒有。於是「看聲音的振動」就在孩子們的匆匆一瞥下,立即轉頭回去玩紙飛機了。



第二個活動「紙爆竹」。這個活動有趣多了,因為每個孩子都能夠親手做一個。這令他們很開心,但是場面一樣混亂。



「紙爆竹」是利用摺紙的方式,將紙摺成一個小聲炮。只要將手中的小聲炮用力往外一甩,就能聽到一聲清脆的響聲。不同的紙質摺出的紙爆竹響度不同。我帶了三種不同的紙,讓孩子們自由實驗。



每每器材發下去後,教室就陷入混亂,再也沒有孩子願意聽老師上課。孩子們一個一個上前問老師這怎麼做、那怎麼做的,甚至還有請老師幫忙做的情形出現。我的聲音在十個孩子裡掩沒,再大聲都沒有用,先前建立的口訣「大眼睛,看老師;小嘴巴,閉起來」已經失去效用,因為孩子們已經看出這個老師不會兇。眼神裡露出慌亂,心裡不停的喊著:「OH MY GOD」。



於是,安靜有制序以及混亂無序的教學方式又在我心裡掙扎。雖然我可以用絕對的威嚴建立孩子們對我的信服,但這種信服僅僅是因為孩子害怕受責罰的產物,對孩子內心而言,絕對沒有比較好。不過,混亂無序仍然令我非常困擾。

2005年3月14日

教出會思考的小孩

【中央日報 傅啟倫.臺北訊】



板橋縣政府舉行的「森林小學朱台翔校長巡迴演講」,吸引了大批民眾,現場座無虛席,近四百位家長齊聚一堂,聚精會神地聽朱台翔暢談「如何教出會思考的小孩」。演講高潮不斷,不但家長聽得津津有味,小朋友也陶醉其中,最後朱台翔還特別請在座的小朋友站起來,接受大家的掌聲和讚美,因為他們安安靜靜聽完演講,現場氣氛溫馨愉快。



全家出動的陳媽媽說,這場演講給她很大的震撼,因為她過去很不懂得怎麼和孩子相處,雖然覺得管小孩、罵小孩不是一個教育的好方法,但也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怎麼辦。但她在演講中卻聽到朱台翔說,要提供小孩「事情的真相」,讓小孩發展出自己思考、判斷事情的能力。不知道原來一直以來都用錯方法,小孩不能一直命令,命令久了,就沒有自己想事情的能力了。她說,從今以後要練習不對孩子說「命令句」。



也是帶著小孩一起來的吳媽媽表示,會想來聽演講是因為自己的脾氣很不好,只要工作太累就會對小孩大吼大叫,所以家庭氣氛低靡,自己也很不快樂。昨日聽完演講很有信心可以擺脫問題了!以前把自己的責任看得很重,會一直要求小孩跟上腳步,結果讓自己壓力很大,小孩也遭殃,聽完演講我才發現,要先懂得愛自己,才能好好對待先生和孩子。



因為好奇森林小學教育而來聽演講的李先生表示,他原本對森小的教育方式有些質疑,但朱台翔的演講讓他一掃困惑,「她不只是在談怎麼教小孩思考,更重要也更核心的是讓自己重新意識做為一個人的價值,覺得很棒!」



朱台翔巡迴演講下周六(三月十九日)將移師高雄市,並將陸續在臺中、新竹、桃園、花蓮等地舉行,活動免費入場,歡迎民眾預約報名。報名電話:○二—二三六七○一五一轉一一一。



--------------



有空去聽吧!

2005年3月8日

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 李遠哲

研究所和大學的差別:

大學所學的是人類已知的學問,研究所要探索的是未知的學問



我過去三十二年在美國的大學真正的工作是培養研究生,從1968年開始當教

授,在芝加哥及柏克萊的26年裏,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最

欣慰的是對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有些貢獻。我是化學物理領域的教授,你們若到

美國各大學去訪問,常會遇到我的學生,若問說那個實驗室培養最多化學物理

的教授,答案一定說是我的實驗室。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下

一代,我是花了些心血。



記得以前每年九月,總會有很多的年輕學生來到加州大學,有的想研究化學物

理的學生,對我的題目很感興趣,就會來和我討論幾次可能的研究題目。每年

我都收二至四位學生,剛開始時,這些學生總是要我告訴他們怎麼做,用什麼

方法做。而我總是老實地告訴他們,如果我知道要怎麼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我早就做了,這些問題不會留到今天給你。因為我們各大學做的較好的教授

,真的是走在知識的最前面,每天都在推動知識的前進。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

,可能知道該怎麼走,但並不清楚應怎麼做。



新的研究生剛到研究院時,是需要有些調適的時間,要認識自己要做的研究工

作是會有很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是要去未知的世界走出一條路。面對新的同學

,我總是告訴他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但是我不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法

。大半的同學都覺得很奇怪,到好大學、跟好教授做題目,但剛開始時卻什麼

都不懂,這其實是常發生的事情。我以前每次和我的指導教授討論,教授所能

提供的也很有限,有些提供的也不是很好的構想,甚至根本理念有錯。研究生

將會看到自己和教授一起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教師可能懂的不會比

研究生多,但在其他方面則不然,教授經常知道以前為什麼沒有走通,以後要

怎麼走,而這種經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研究所開學時,我都會感到大學部的教育和研究所的教育有很大的脫節。

最大的原因是明明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很有限,人類到現在也還是無知的,僅管

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有滿腦袋的學問,但對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只是一

小部分。當中學的老師們急急忙忙的把人類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應告訴

學生還有許多是未知的,說那些事情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很多研究生習慣接受

人類累積的知識,以為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相當完美的或人類的知識是很多的

,會忽略以前所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中、小學教小孩時,應以好奇、

探討為原則來帶動學習,才是對的教學方法。若是在學校時只有灌輸,即使小

孩是天生的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以為該知道的已都知道了,好奇心就

沒有了。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時,到研究所時,探知的動力已被磨損殆盡

了。



「訓練」是重覆學習已知的事以做的更快更好,「教育」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

未來的問題前兩年,我曾經因為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工作而到全省各地作巡迴

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多是針對國中、國小的義務教育而講的。在演講中,

我常提到教育改革要政府解除對教育過多的管制,學校要能自主,真正要改的

目的是要把每位學生培養上來。我們目前的教學,只有一個方向,一個進度,

會造成有些學生跟不上,以為自己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而失去前進的力量。



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常常沒有把「教育」和「訓練」這兩件事分開,教育

是教一個人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若是要訓練一個技

術工人,則要重覆訓練。比如說做腳踏車,相同的時間內,熟練的人可以做六

部腳踏車,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訓練是已知要

如何做的,做的更快,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比

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角動量、散射角度,我可以講的很清

楚,你們也會瞭解。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有些乖巧的人,可能很快會把

習題做出,有些人可能要很久,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但較快懂的人

,也許成績、分數較高,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



就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光是懂沒用,不能快則考不好。我們不是讓學

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

。若是做過、有印象的題目,則會考的很好,否則考不好。從國小起,學生都

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不是受教育。學校在訓練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而這

些問題都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學做的快,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小孩很聰明,所有的問題都會解,但在台灣的國民

中學裏,卻是位後段班的學生,因為考試時,解題太慢。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

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老師每天稱讚他。這是因為

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練。在座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若到

了研究生還不改過來的話,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前途會很暗淡。「教育」

和「訓練」的差別,在研究生的階段特別重要。



激勵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成功的經驗、研究群間經

常共同討論、彼此學習我在1967年到68年間曾在哈佛和賀胥巴哈

(Herschbach)教授一起做研究工作。在1971年時,我到芝加哥學教書,賀

胥巴哈教授來芝加哥大學講演。當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遠哲,你們六Ο年

代時,做科學研究的動機是熱情,但現在七Ο年代的學生,把它當作一個工作

看待。」他一直看著我,表示很懷念在六七、六八兩年我們共同擁有的好日子

,而覺得現在的學生已遠不如以前。但我告訴他,我到芝加哥大學之後,發現

這裏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即使到了1974年,我到柏克萊之後,我的學生也

都很努力,他們都日以繼夜的做研究。



有位柏克萊的希柏格(Seaborg)教授告訴我,在我搬到LawrenceBerkeley

Building78之前,下午五點鐘,所有的燈就暗了。而我到了之後,每天晚間

燈火通明,學校有了新氣象。因為我對科學是滿懷熱誠的,學生跟著我做。而

希柏格教授晚上不回實驗室、週末也不來,他的學生也不會回去。過了幾年後

,我去德國拜訪一個研究所,有位教授也對我說類似的話。說他的學生每次休

假回來,第二天就討論下次去那裏休假,也許他應要把他的研究經費給我,因

為我在美國這麼努力。我告訴他,如果你常常在實驗室,學生就不會一直在計

畫下次的旅行到那裏去,而是計畫下一個實驗是怎麼做的。若是教授保有年輕

時的熱誠,想必學生會跟著走的。所以當很多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時,該檢討

自己是否變老了,是否花較少的時間在做科學研究,若每天在未知的世界奔波

探討的話,我想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一道走的。以身作則,學生不但會跟

著你,有時會跑的更快。



此外,我們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努力往前,千萬不能如我們在國小或

國中時一樣,所有的教導只有一個進度,一個方向。老師一直說你這個不會,

那個不會,一直說你不行,你不行。學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地方,而非一個失

敗的地方。學生要成功才會往前走,這在設計題目給研究生時即要注意,因為

研究生在四、五年之內要離開,若頭幾年沒有結果,很容易失去信心,讀不下

去的。英國的情形就常是如此,因為英國的學校獎學金只有三年,時間到了,

給學位就走。我曾收了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他有很好的推薦信,也非常

聰明,但他以前的論文題目做不出來。我因為知道他沒有成功的經驗,馬上設

計一個實驗,讓他有成功的信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需要幫助,特別在

最困難的時候,更要提他一把。

我在美國努力那麼多年,也不知自己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只是看到很多

學生滿懷熱誠進來,滿懷熱誠出去。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位挪威來的物理

系學生,在博士論文之中對我表達感謝之意,而對物理系的指導教授,只提寥

寥數語。他說他在我的實驗室裏,能儘情享受研究科學的熱情,並經常和大家

一起討論。教授能常和學生在一起,關懷他們、一起討論是很重要的。



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成就

的人,比指導學生研究的方向更重要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後,前後陸續做了八

、九個很複雜的儀器。若所有的儀器我都自己做,大概三個月可以做一個出來

。可是我要學生做,他們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畫機械圖都不會,很多事情都

要慢慢教他們。從功利的觀點看,教學生做實驗是不會比較快,同時,一個研

究生常常到了可以做實驗時,就已寫好論文,要說「再見」了。但從人才的培

養及享受來看,沒有什麼可比看到年輕人學成的感覺更快樂。我常向年輕的教

授說,多花些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實驗,雖然表面上自己浪費時間,但長遠看來

,對自己發展及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們不知的未來世界,在和學生摸索、討論的過程中也不一定能解決。但

若是教授耐心聽,指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學到不少事情。重要的是,一

起做科學研究是很有趣的。學生剛開始時,常提出一些很笨、不合理的問題,

經過幾次解說後,就慢慢地提出很好的問題,變的很能幹。啟發學生比指導學

生方向更重要的。



我最不喜歡看到有些老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常要學生做很多事。在英明教

授的領導下,可能學生可發表很多文章,為指導教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很可

能沒有學到什麼。我一定會讓我的學生有主導的機會,而不是我的一雙手去推

動我自己的工作。每次教授要學生做一件事,都應以身設想,是否自己願意花

這麼多時間如此做。當然若是學生自己願意做的,有自己的構想,又是另當別

論。



此外,要培養學生就要有責任為學生營造很好的研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包括

大環境及小環境,大環境是一個大學、一個學院的環境,小環境則是一個研究

室的風氣。我到過美國很多大學,每次講到芝加哥大學,都很懷念。因為該校

不大,教授之間很多討論。在創校時,洛克斐勒先生就說這是所研究大學,教

授不但要教書,也要做研究。每年三個學期,總有一個學期可以不教書,專心

做研究。每個教授中午都在教授餐廳吃飯,彼此常常有很多各種學科的討論及

活動,感覺這是個學者的社區。



而到了柏克萊的化學系時,規模很大,什麼都有,但也因此減少和別的教授溝

通、互動的機會。對一個研究室來說,研究生之間要如何坐在一起討論,把自

己的困難講出來,也從別人學到一些東西,是教授很大的責任。此外,一個教

授在收了研究生之後,也應負起營造一個環境,讓研究生可以有毫無牽掛地做

研究,這包括有足夠的錢可以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不要有太多錢去煩惱要

如何花。也就是說,收入可以到吃住都沒問題,但不能到每星期都去聽歌劇。



此外,我們要讓年輕人多接觸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並和他們討論學問。如此可

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並知道有成N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遠見?為什麼他們

有那麼大的成就?年輕人一定會發現,即使很有成就的人,談了之後,也覺得

不怎麼樣。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一定可以做的比他們好,這也是和名人接觸的

另一優點。




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



在過去幾年內,有些美國的教授朋友告訴我,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

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

研究的能力是一步步學來的,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

驗所得的題目,若學生覺得那個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

,我們科學所知道的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

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但年輕人慢慢地

就知道如何解決。



學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記得我在

台大化學大二時,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不

懂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強力弱力的一些

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我也曾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想解決

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於好高鶩遠的學生,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

了解,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是一步步

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裏到二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若要一步跳上去,可

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




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每一萬個人中,有

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做研究工作,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

。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把每個

研究生當作將來要做研究工作的人。



我國每年增加約二千個博士,包括有一千兩百位從國外回來及八百位國內的博

士。不應是每個博士都做研究,很多人可以投入實務工作或是生產界,學的技

能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教育界國小、國中之老師,政府界的環保工作等

等也都很好。真正研究工作人員,應是真的對研究有興趣的人,讓這些人可以

沒有失去工作的憂慮。



有一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原本父母親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要把他送給別人養。但

他為了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中,向父母親說「我可以不吃飯,喝水就好,不要把

我送給別人。」後來他母親也因此沒有把他送給別人。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則

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錢賺少一點沒有關係,沒有飯吃的時候,喝水就好。因

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有成就會受到鼓勵

,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

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不

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則真正做研究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有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得獎時說,學校對我很好,給我做研究,給我錢,

又給我好學生。我的一輩子渡過了很興奮、很快樂的日子,再也沒有什麼比做

研究更高興的事。對於真正對科學工作有興趣,而且又能做出貢獻的人,從事

研究工作,在人類未知的社會走出一條路的,也如同在原始森林中漫步、探索

一樣,是那麼的有趣、值得的。

補習有錯嗎?

  又到了放榜的季節,每每到這個時間,新聞中總會報導一、兩個天才型的人物,不補習、成績好、又是連中一、二、三類組的榜首。新聞媒體、教育部都想藉此提倡不補習也能考的好,但是我有疑問?



  我從小是一個不補習的小孩,不喜歡補習,成績普普。雖然父母不斷地催我去補習,成績才會好,才學的多。但我總是不聽,因為我喜歡用自己的步調,學習想學的事物,慢卻踏實。



  可是現在的台灣的學習環境卻不容許學生慢慢學習,小考、週考、月考、段考、隨堂考…考考考,時間的壓力逼迫學生不停的背,不停的學。資質普通的或是尚未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的(我比較喜歡的稱呼)學生,課程前段尚未學踏實,就被逼著學後段。如此惡劣循環,如何能將課程學好呢?



  補習班的教學方法讓資質普通的學生得到了救贖,昂貴的救贖。補習班的教師替學生唸書,替學生整理重點,預測考題,用生動活潑的教學,盡量讓學生聽過一次課後,就能夠學起來。這不是太完美了嗎?學生不用看書,不用預習,一切的一切有補習班教師替他唸,學生只要背老師要他背的,不用學會其內涵。但是對學生來說確確實實的有用。



  雖然我不喜歡補習,但又不得不承認補習班在社會中有著不可抹滅的地位。

2005年3月7日

小腦萎縮罩全家 慈父兩頭燒

鄭心媚/台北報導



「碰到問題時,我沒想這麼多,就是往前走,解決問題就對了。」一家四口,媽媽罹患小腦萎縮症,一對兒女亦恐罹患相同病症,在台北市內湖焚化爐操作輪班工作的黃智勇,雖然已經五十歲了,卻仍不改年輕時在十五天內步行環島的壯志,仍然樂觀、積極的面對人生考驗。



病魔 連兒女也不放過



民國八十五年,黃智勇的妻子才剛滿四十歲,卻突然無法正常的行走,搖搖晃晃的經常會跌跤,說話也口齒不清,經醫師診斷後確定罹患罕見的小腦萎縮症,這種疾病是罕見疾病,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治療。



黃智勇不死心的帶著老婆到處求醫,幾乎走遍了台灣地區有名的醫學中心,可是得到的回答都令人既灰心又失望,醫師並告訴他,這種疾病的遺傳性很強,所以他的兩個小孩,也很危險,經過血液檢查發現,兩名小孩患病的可能性也很高。



發病至今已經九年的黃太太,她的大姐與二哥都已經因為小腦萎縮症而臥病在床,症狀甚至比秀明還要嚴重,可是她與黃智勇一樣樂觀、積極的面對人生,並沒有被病魔打倒,即使她現在已經不能行走,必須依賴輪椅,甚至排泄也要依靠紙尿布,甚至連吃東西都有吞嚥困難的情況,但是她仍舊積極的面對人生。



操勞 工作生活兩頭燒



過去家務都是妻子一手張羅,現在黃智勇得一肩扛起照顧家人責任,每天清晨上班前,他會揹著妻子到樓下的躺椅上,讓妻子待在她喜愛的門前,與來往的鄰居閒話家常,下午則有向社會局申請的看護到家中幫忙照護,晚上他則趕回家中,照顧妻子與一對兒女,對他來說,生活忙著兩頭燒,除了面對,一點怨言都沒有。



就讀高一的女兒,乖巧的在一旁看著母親,心中卻有太多的不捨,她沉默的看著母親與父親,眼眶不時泛紅,問她會不會擔心自己發病,她說,醫生檢查後,都不願意告訴她結果,對於發病,她擔心也沒有用,還是要繼續認真唸書。



陷困 盼社會伸出援手



兩頭燒的生活讓黃智勇疲於奔命,他說,以他目前的薪水,根本請不起全天的看護,所以上午只能讓太太自己一個人在家,這讓他相當擔心,過去就曾經意外吞服過多藥物的例子,還好放學回家的兒子及時發現,沒有釀成遺憾,所以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有個人整天的照顧他太太,以免再發生意外。



台北市環保局長陳永仁得知黃智勇的困境後,除轉達關切之意及致贈一萬元慰問金外,今早將前往內湖垃圾焚化廠探視這位同仁,並發起全局同仁慷慨解囊相助,也期望各界伸出援手。



-------------------------------------------------------------------------



小腦萎縮症 遺傳率達五成



鄭心媚



小腦萎縮症是一種顯性遺傳性神經疾病,遺傳機率達五○%,所以只要父親或母親家族中有任何一人罹患此病,生下來的小孩就很有可能也患有此病,依照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的推估,目前全台灣約有二千多人患有此症,為罕見疾病中最大族群。



由於此為遺傳性疾病,因此多數病友並不願意曝光,目前病友協會僅有三百多人,最嚴重的是有一個家族就有廿人患病,不過即使是同一家族,發病年齡和病徵也不盡相同,其病理是小腦、脊髓、腦幹之退化萎縮所致,小腦是人體中樞神經系統中很重要的構造,小腦如有病變,通常會發生運動及平衡失調。一般小腦萎縮症患者的主要病徵包括身體會抖,動作變慢、精準度變差、走路步態不穩、容易跌倒,兩腳通常要張得開開的、眼球轉動異常、講話含糊不清、吞嚥困難等,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控制這類疾病。



由於萎縮症患者多有吞嚥困難的情況,甚至連吞口水都會嗆到,因此大部分患者最後都死於窒息,或者感冒引起的心肺衰竭。





2005年3月6日

2005/3/2『自然探索』第二堂課《隱形墨水》

第二次的上課秩序沒有好到哪去,對我來說教學還真是一項漫長的挑戰啊。


就讓我來替這次的教學好好檢討一下吧!



秩序部分


這次我在秩序控管部分做了一點小改進。

  • 分組:將10個小朋友分成兩組,一組坐一桌。

  • 建立獎懲制度:上課未經教師允許講話、上課隨意走動者警告一次,警告超過三次,到反省區坐5分鐘。

  • 獎賞:下課前表現最好的一組有糖果。

  • 建立口號:大眼睛,看老師;小嘴巴,閉起來;小屁股,坐下來。



    檢討


  • 分組沒問題,但是有三個小朋友不肯乖乖坐在位子上。一個要坐在老師前面,因為這樣可以看的比較清楚;一個本來上課就不肯乖乖上;還有一個拿著球棒到處亂晃,講也不聽。

  • 教師的警告對小朋友們好像只是另一個和老師的競賽,和老師比賽看看誰先抓到誰。當其中一個小朋友警告超過三次,我請他到反省區坐時,他一點也不肯,差一點兩個人上演捉迷藏。

  • 獎賞:好像更沒用。現在小朋友物質豐腴,小獎品、糖果對他們的吸引力有限,何況藉由獎賞來控制小朋友也不是一個好辦法。

  • 口號的部分,竟然只有三、四個人理我,其他的人還是為所欲為。不過使用口號還是比不使用口號好一點,至少有一半的人聽老師說話。



    教學


    這堂課我教的是《隱形墨水》主要是讓小朋友用棉花棒沾檸檬汁在紙上畫畫,然後再用蠟燭火烤紙。檸檬汁經過火烤過後脫水,顯現出碳的顏色。

    為了增加小朋友對自然觀察的能力,我增加了小朋友觀察檸檬的活動。設計了一個學習單讓小朋友從檸檬的外形、顏色、味道、觸覺觀察檸檬。不過有幾個小朋友覺得我的學習單太簡單了,沒有挑戰性。




    檢討


    因為我個人無知的認定這個實驗太簡單,以至於沒有事前做一次,所以上課的時候發生了不少問題。


  • 我發的紙太大張(A4)了,用蠟燭火烤太慢了。建議改成1/4 A4紙張,比較容易看到成果。

  • 蠟燭是很不安全的加熱器材,請找更安全的加熱器材。

  • 觀察檸檬的活動對於二、三年級的小朋友過於簡單,可以設計困難一點的內容給於二、三年級的小朋友練習。



    迷惘


    面對孩子們的嘻鬧,不聽老師的指導,真的讓我無所是從,不知道該是破口大罵好,亦或是放任他們隨意走動。「罵」對於孩子的影響不太,也沒有什麼實質的效應,孩子最多因為恐懼而服從,而不是真心認為這是一件對的事。可是不「罵」,教師對於失控的教學現場感到不安,孩子們也容易發生意外。兩者相較之下,我決定取其中間值,面對可能破口大罵的情況,改以嚴肅的表情面對。雖然心裡打算這麼做了,但是真正實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 2005年3月5日

    李遠哲:教育注重考試將造成學生沒有創造力

    【中央社 】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二日電)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今天表示,只注重考試的教育,將教出缺乏創造力的學生,台灣學校「訓練」重於教育,結果教出許多考試能手,並非好現象。



    李遠哲今天在台灣大學以「生活在急遽轉變的世界裡」為題發表演講時做以上表示;他說,大學是自我學習的地方,大學生應好好思考並接受良好教育,才能適應變化多端的社會,如果大學生只忙著考試,沒有時間思考或學習其他的事情,畢業後將遇到很多困難。



    他指出,教育與訓練的不同點在於教育教導一個人學習思考,想辦法解決人類從未解決過的問題,而不是解決別人已經解決過的事,而訓練是教導人重複別人已經會的事情,李遠哲認為教育不應以考試為導向,而應教導學生做別人不能做的事。



    李遠哲舉例說,美國總統小布希自西元二千年執政後,四年多以來的教育改革讓美國教育學到台灣教育的缺點,越來越重視考試,而鼓勵考試的後果,造成許多美國大學生的創造力與思考力不見了。



    他表示,考試題目都是「考別人已經會的東西」,出題老師也不會出他們不會的題目,這種以筆試方式評鑑人的做法是不對的,考試並不能評量出一個人有多大能耐,也考不出學生的創意與思考力。



    李遠哲勉勵台大學生,在急遽轉變的社會裡,藉由交流把意見告訴別人,比死讀書重要,學生不能把所有時間浪費在考試上,也不能讓學校佔有所有時間,應作自己的主人,培養學習的習慣,並拓展視野,才能培養完美個體。940302




    comments



    教育不是訓練,我同意。



    有創造力的人才是未來的領導者,我同意。



    但是,我也同意訓練式的教育可以教出一批高度可用性的學生;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大家放不掉訓練的緣故,創造式教學的風險大,教師要使用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教出一個有創造力的學生;而訓練的教學方式只需要中上的天資,即可教成一個「技師」。



    社會上大部份的工作(收入在金字塔的中下部分)都不需要太多的腦力與知識,大部分需要的都是「社交能力」與「熟能生巧」的工作能力。所以,訓練的教學方法也不能被否定為不佳的方法。



    但是對於高等教育方面,培養「高創造力」的學生就是最重要的教學策略。


    • 留言者: Fionali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5-03-06 01:07:40
    我從首頁連結看到你談教育,覺得有趣連進來的^^



    教育確實不應該只考筆試忽略學生創造力部分,

    老實說,測驗雖然有誤差,但是不考所謂的筆試,

    應該多數的人不會主動學習,大學生也一樣,= =||

    而且不是人人都適合李遠哲先生所說的教育,

    如同整個社會組成分子的多數並不是學者,

    用教育一種人的方式教育所有人,

    感覺還是有失偏頗的

    我這樣說話不會被版主罵吧=.=




    • 留言者: shinhan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5-03-06 15:16:03
    Thanks for coming by.

    妳的想法很對,我也這麼想。

    至於自主學習的部分,這是一個教育者長久以來一直想達成的夢想。也有

    些許體制外的學校達成「自主學習」的這個夢想,但大環境下,「自主學

    習」終舊是個夢想,離實現還很遠。

    學者教師指大學漸棄多元入學

    【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五日電)台灣推動多元入學成效如何?淡江大學教授黃榮村今天指大學多元入學仍不夠多元,高中入學多元仍是假象,呈現的城鄉差距與階層落差是台灣社會深層結構問題,中壢高中輔導主任林宏茂指入學新制實施三年來只剩形式多元、實質已不多元,大學自主卻漸放棄多元入學,漸漸復古聯考。



    大學多元入學新方案今年進入第四年,三月即將開始甄選入學報名,四月辦理各校系指定項目甄試,許多高三學生與家長正在煩惱要不要申請及如何準備甄選資料,台灣心理學會公共事務系列論壇今天特別舉行以「多元入學多元嗎?談多元入學的公平性」為主題的座談會,黃榮村引言與高中教師座談時做前述表示。



    黃榮村提出多元入學的甄選入大學管道只佔一成七左右,多元入學高中的甄選管道雖佔四成以上,卻只依據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顯現多元假象。



    黃榮村認為多元入學無法真正多元的原因不是檢討入學方式就可解決,應由政府整體的政策因應,建議教育政策應有輕重緩急,訂定不同階段指標,例如補助指標型大學擴大招生、私立大學要有退場與轉型機制,還應加強就學貸款、弱勢補助與工讀金,學費在平均稅賦與稅基難以擴大下應考量彈性措施,教育部、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的權責仍有待釐清。



    另一引言人國立台北師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吳毓瑩說,多元入學是否公平?要看與什麼比,原則不應以方法廢除篩選目標,讓不一樣的人才特質用不一樣的篩選管道,做法應公開評分標準、評選流程要透明、要有申訴仲裁機制,在多元下取得公正與信任。



    座談主持人心理學會理事長、中央大學心理系教授柯華葳最後指出,多元開放是必然的趨勢,教育政策及其社會議題需要大家共同關心與研討,在多元與公平之間找到平衡點,以消解考生與家長的疑慮。9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