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5日

[轉載]考試要考多少才夠?

文 / 宜蘭縣光復國小鄭嘉偉教師



這學期初遇到一位朋友,是本校的家長,聊到孩子升年段後重新編班遇到新導師,說新導師比較不好,以前的比較好,因為新導師考試考得「比較少」。因為朋友關係,我就直說「不是考試考得多就是好老師」,也說明剛開學不到一個月,導師有自己的班級經營與教學策略,別擔心!



教師在師範院校或師資班時多修過「測驗與評量」的相關學分。根據測驗與評量的理論,教學過程中的測驗可分為三種:「教學初始」、「教學進行期間」「教學結束」。1.教學初始測驗即教學前的測驗,旨在瞭解學生的程度。2.教學進行期間測驗目的在鑑別學生學習是否成功以及尋找學生所遭遇學習困難的原因。3. 教學結束的測驗主要目的是決定哪些學生已達到教學目標,並評定學生的成績。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常要趕進度,教學時間已很緊迫,能擠出的考試時間不多,多數教師最常實施的是教學結束後的測驗,其次為教學進行期間測驗,最少的則是教學前的測驗,因為教師多瞭解學生已具備該單元的知識與技能程度。



測驗與評量的理論中,測驗的功能包括「考試是一種有用的過度學習方法」, 認為當我們複習或練習那些已經學會的技能或概念時,我們就是在進行心理學家所謂的「過度學習」(overlearning),事先排定的考試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在考試前先複習功課(再學習與過度學習),而且在考試時解答試題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對已經學習過教材的過度學習。在教學現場,導師常接收到這樣的家長意見,「希望老師多考試」、「平常多小考」、「多考數學,數學能力會加強」......,即是基於前述的理論根據,不過,反映這樣意見家長,多數其孩子的程度都不錯。一位能高度學會該單元技能或概念的學生,經由測驗能歷經「過度學習」的過程,強化其技能與概念,但若是一位未充分學會該單元技能或概念的中後段程度學生,並無法歷經「過度學習」的過程。



孔子說:「不經教化便加以殺戮叫做虐」,我認為沒有讓學生充分學會就考試,也算是種虐待。導師面對班上 30 幾位學生,每個人的程度不同,還有學生對每個單元的吸收能力,甚至是學生身心狀況等,各種因素影響老師實施測驗的考量。測驗並非只有測驗所花費的時間,教師多在測驗完畢後,花時間講解試題,測驗後的講解更能有「再學習」的效果,如同不少教師講解學生已完成的數學習作的試題,因為部分學生的答案雖然正確,卻是安親班或是家長教的,學生還是搞不懂,經由教師的講解,多能有更好的學習效果(有些學生抱持答案對就好的心態,隨便聽聽,唉!)。



到底考試要考多少才夠?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家長、教師的看法皆不一致,即便是同一班的家長也有不同的答案,基本上,考試是學生討厭、家長喜歡的一件事。測驗是用來評量和指導學生的學習,學生只要認真學習,教師會以專業能力考量各種因素,對教學與測驗兩者做出適當分配,抓到整體教學的節奏,讓學生獲得最佳學習效果。




感想:



進入教學職場後,體任到學長與社會對於成績高低有很深的期待。建議教師在課堂時增加平時測驗的聲音時有耳聞。借鄭老師一文提醒自己,忠於專業。教學的重點是孩子的學習,而不是孩子成績的高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