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2日

「中國媽媽」 在美成了貶抑詞【新聞選輯】

「中國媽媽」 在美成了貶抑詞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09.04.22 02:39 am

日前,一篇「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抑詞?」的文章,在網上引發議論。在美國學生及家長眼中,「中國媽媽」愛攀比(相互比較),是美國高中生口中的諷刺語,讓不少華裔學生感到煩惱。


文章說,華裔家庭念高中的孩子認為中國媽媽愛攀比,總愛比這比那。人家孩子學鋼琴,中國媽媽的孩子也要學;人家孩子上哈佛、耶魯,中國媽媽也會這樣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國媽媽永遠以別人為標竿。

在美國高中生眼中,華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什麼都是媽媽說了算。媽媽像隻老母雞,孩子如同小雞,總要靠母雞的翅膀來保護。

「新聞晚報」引述實例,「期中考成績下來了嗎,考多少分?某某同學多少分?」,這是家住上海徐匯區的朱女士,在校門口見到女兒的第一句話,「怎麼又比你高,下次要超過他。」女兒佳佳原本笑盈盈的臉,頓時愁雲密布。從小到大,佳佳都在與別人比較中成長,從幼兒園的彈琴、識字、算術,到上學後的成績、培訓班,每一項都不能落於人後。媽媽甚至為佳佳製作一張「趕超某某人」的目標卡,貼在書桌上刺激佳佳。

「老師,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不再和別人比嗎?幫幫我!」,熱線心理諮詢師、上海交大副教授劉曄萍說,最近,大二學生小金來諮詢室求助。自從上大學後,優秀學生到處都是,小金的成績始終不理想,讓他接近崩潰。

上海市一項 「中學生家庭親子衝突的實證與干預對策研究」顯示,與母親間,因學業問題爆發衝突的青少年列首位。不少受訪者指出,最厭煩「愛比來比去的媽媽」,讓自己活在別人的陰影裡。

【2009/04/22 聯合報】

比孩子成績 媽媽也互比

【聯合報╱記者陳東旭/台北-上海報導】2009.04.22 02:39 am

從起跑點開始比?「中國媽媽」什麼都愛比,台灣也不乏高期待的媽媽,讓孩子的成長備感艱辛。

「還不去練琴,你不是喜歡周杰倫嗎?人家當初怎麼練的…」在大陸,畫畫、學音樂、演講,幾乎是中小學生必備,媽媽們都會幫孩子設計按部就班的課程,無非要超越別人,成龍成鳳。

上海市第六中學王老師說:「我最怕開家長會,話說得不小心,家長回去就會打孩子出氣。」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但「中國媽媽」只看成績,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不關心孩子在班上的待人處世、交友情況。

中國媽媽對孩子的成績斤斤計較,除為了孩子以後好外,社會喜歡比的風氣也是原因。不僅孩子要比,媽媽之間也要比。一名老師說:「她們來學校,除了比孩子成績;還比穿著、化妝、外觀。」誰的媽媽漂亮、有氣質,誰媽媽愛罵人,不僅孩子們相互流傳,媽媽們也私下談論。

上海長寧區一名媽媽告訴孩子:「你爸爸開寶馬車載你上學,你呢,你讓我有面子嗎?成績那麼差,叫我怎麼參加家長會?」

【2009/04/22 聯合報】

台灣媽媽也很愛比 最在意班排名

【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2009.04.22 02:39 am

台灣媽媽也愛比。儘管現在國小的期中、期末考都不再排名,但許多家長還是會打電話問老師,逼得老師只好製作全班排名,想知道的學生再找老師私下抄自己的班排名。

國小任教的劉老師說,期中及期末考前五名可拿到獎狀,因此,班排名多半只作前五名,但有些學生還會私下自行製作全班排名,「可能是家長愛比,學生也特別愛比。」不只比成績,學生家長還愛比孩子上什麼補習班、學什麼才藝。

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監事長許永佳說,台北有個貴族小學請家長捐冷氣,就有學生為了面子好看,代父母開支票。

許永佳也提醒,父母拿孩子與他的同學比較,固然傷人,但拿來與兄弟姊妹比「更傷」,「你哥哥小學三年級就會,你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會?」這樣的話往往讓孩子從小就沒自信。

【2009/04/22 聯合報】

學者觀點》西方鼓勵自主 互有利弊

【聯合報╱記者張錦弘、湯雅雯/台北報導】2009.04.22 02:39 am

教育學者指出,中國媽媽愛比,隱藏華人社會重升學、輸人不輸陣的文化意涵,雖然影響孩子培養獨立人格,但申請大學卻比美國學生占優勢,各有利弊,不能一味貶抑中國媽媽。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吳幸玲,兒子在美國讀大三,妹妹的兒女從小在美國受教育。她指出,東西方的教育理念、對孩子的期望,的確有中國媽媽愛比較的文化差異,但無所謂對錯。

她說,西方人較不歡比來比去,鼓勵孩子做自己,她舉例,兒子小五轉讀台北的英國學校,學期結束老師告訴她,兒子比上學期進步,她固然高興,仍希望知道孩子在同學中的表現如何,老師卻說:「孩子和自己比就好了」,堅持不給看班上排名。

吳幸玲觀察發現,在美國的中國媽媽希望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為孩子做很多事,期盼表現不輸人,孩子承受較大壓力,課外活動排得滿滿的,缺乏獨立自主空間,但申請大學占優勢,各有優缺點。

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高淑清分析,教養兒女確有許多迷思,如認為父母是經濟提供者,把孩子當財產、應接受父母管教;且認為父母是完美的,比孩子行,導致孩子難培養獨立人格。

高淑清提醒父母,升學成績不是唯一,應讓孩子發掘多元性向,尊重他們的自主選擇;父母要承認自己有缺點,適時向孩子認錯,比高壓管教更有用。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中西家長教育方式各有利弊,不能刻意貶低中國媽媽。西方教育重視適性、均衡發發;華人社會在意孩子的成績,不想輸在起跑點,但教育像跑「馬拉松」,其實不必太在意孩子會輸在起跑點。

【2009/04/22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