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發現,孩子每次做功課時,總愛開著電腦和電視,有時還戴著隨身聽的耳機,手機也放在一旁。或許你會擔心,這樣能專心做功課嗎?他們卻告訴你:要是沒這些東西的話,他們才沒法子用心。
別以為只有你家的孩子這樣。現代的孩子或許因為從小接觸電腦和網路,已經慢慢習慣在多媒體中同時做多樣的「工作」。
這種複雜模式的工作環境,對孩童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其實,不少專家也很想知道。或許由於社會對這群新生代的了解和注意不夠,科學家一直不曾深入探討現代科技對他們的影響。
最近,美國已經發現這群現代孩童不僅生活模式和父母那一代大不相同,他們的思想及行為方式,甚至觀念上,都和傳統有不小的差距,因而引起注意。在國內,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多見。
但對所有父母來說,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問題?新的科技媒體對他們會有什麼不良影響嗎?探討這個問題,得先了解他們的生活模式。
以視窗多媒體為核心的這群孩子,坐在電腦桌前,總是一副不得閒的樣子,手指在鍵盤上拚命敲打,為的是跟好友在線上哈拉,一會兒網路電話鈴聲響起,又趕緊戴上耳麥跟來電的人八卦一番,順帶把後頭電視機正在播出的名人緋聞,Key給對方。
可以在同一段時間中,同時操作這麼多的功能,可能令你自歎弗如,其實比起早年的電腦玩家,他們也顯得高竿得多。要想像他們這樣可不簡單,因為你得對不斷推陳出新的資訊軟硬體,永遠保持高度的興趣,才能讓自己處於流行尖端。
當然,為了和朋友在電腦上溝通方便,中文打字的速度也得講求,而為了讓中打速度夠快,新興的網路語言應運而生,「這樣子」,可以變成「降子」,「你好嗎」可以變成「ㄋㄏㄇ」;或者利用英文字母來處理複雜的詞語,例如OGS代表「歐吉桑」,甚至,允許同音字夾雜,只要對方看得懂即可;有人把這種「文法」戲稱為火星文。
類似的技巧確實提升了中文輸入的速度;更要緊的是,特殊的新語言文化,更讓他們有認同感,也有了共同遵循的遊戲規則。
講究效率的結果,「等待」變成了一種罪惡,每個人都把自己視為宇宙中心,所有的人事物都得順應自己,因此,他們普遍缺乏耐性。這種特性反映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總是對父母顯得不耐煩,充其量父母只要負責提供金錢,其他都可以不必過問。
事實上,就算是與網友間的互動,也常會以自己為中心,所有的別人都要順應要求,不然,就開發新的網友。
新世代的這種特性,和電腦的演變關係很大,有人甚至戲稱說:都是比爾蓋茲惹的禍。
電腦從早期的單工,逐漸轉變為多工、萬能,加以網際網路發達,所建構出來的虛擬世界,讓人可以輕易主宰一切。以學校生活為主體的青少年族群,越來越依靠電腦來處理所有的學務和事務,加上網路帶來的匿名、隱藏性、高度排他性等優點,讓這群人日益龐大。
富邦文教基金會連續三年的調查顯示,有五成大學生回到家就開電腦上網,半數年輕族群表示生活裡不能沒有電腦。過度沈溺於這個多媒體世界的結果,一方面讓這個族群可以主宰一切,另一方面,卻也導致他們從自己為中心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比較令人擔憂的是,網路造成的許多特性,正逐漸使傳統的價值觀崩潰。譬如說,寫作業時,找些網路上的資料來改比較快,是否出自己手不要緊;又如因為缺乏經濟能力,所以,軟體能免費最好,否則就到地下網站下載盜版,而且越能弄到最新、最貴、最嗆的貨,越能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此外,一切依附在這個自我和虛擬的世界裡,使得這個族群更封閉,也更易受到網路的影響。於是,這個族群越來越封閉,實體的人際互動,逐漸被電子訊號取代,夕陽的絢爛、清新的早晨空氣、徜徉在草坪上的感覺…一切都變成文字敘述,而不是實際生活中的記憶。
這些原本應該從接觸自然而產生的記憶,現在都可以從虛擬的多媒體取得,年輕族群不再跋山涉水去感覺,因為搜尋引擎和影音光碟可以提供。
去年,日本曾發生諸多網友相偕自殺的事件,也是一例。因為他們太過自我中心,現實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心理受挫的程度可能超過父母所能想像,也更讓這群人不願意步出戶外,面對真實的世界。
雖然在目前,沒有人說得上科技媒體盛行對下一代可能有怎樣的影響,但從整個社會對青少年許多表現的評價看來,新科技似乎已經出現一些不良副作用——當然,這還有待專家深入的探討...
專家看法》善於組織歸納 原創性匱乏 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高度資訊化和數位化以後,固然會提高效率,卻也讓人越來越沒有耐性。年輕人從小在多媒體環伺中成長,講究效率是很自然的事。不過,一切講求效率的結果,會讓人逐漸忘記深思熟慮的好處,做學問時,也容易不求甚解。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習慣在網路上扮演多重角色的人,久了難免發生混淆,總有一天會忘了我是誰;就像演員入戲太深,下了戲以後還無法從扮演的角色中抽離。畢竟大腦受環境影響,和行為間又有交互作用,因而衍生出難以負荷的精神壓力讓人憂心。
另外,電腦及網路只利於瀏覽,真正有需要的資訊還是得下載,回歸到紙本精讀,否則,習慣了快速瀏覽,下載及複製,最後會讓人忘記思考,慢慢就習慣不會多加思考了。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張學岭:年輕人過度依賴網際網路,資訊取得太容易,複製和貼上的動作已經逐漸取代過去跑圖書館,作筆記的苦功夫。可是,捨棄傳統思考,吸收的老法子,改用蒐尋,整合的技巧,會逐漸遠離閱讀,知識只是不斷的資訊蒐集與整理,不再有累積效果。
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陳質采:高度數位化的工具令現代年輕人越來越善於組織、歸納,但原創性卻相形顯得匱乏。現在很多學童可以用電腦所附的圖案、色塊拼出很熱鬧的畫,卻無法憑靈感或思考提筆作畫,就是很好的例子。
提供替代休閒 把孩子從超現實拉出來 怎樣把孩子從沈浸在多樣媒體的超現實環境裡「拉」出來?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長洪蘭夫婦對待唯一寶貝兒子的作法,或許可提供不少家長參考。
「我讓孩子體驗冬天窩在棉被裡看書,是多麼舒服的一件事。」洪蘭笑說。而且,她花功夫買了好些經典名著讓兒子細讀。讓孩子有機會嘗試,才能「比較」。
但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洪蘭的兒子還是在電腦上看完整套哈利波特。
不過,曾志朗家裡沒有電視。洪蘭說,1992年從美國搬回台灣時,電視機摔壞了,兒子也沒要求,就順理成章沒補貨;一家人過著沒有電視干擾的生活,「真的省下很多時間作別的事」。
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常玉慧只要出門,一定會把電腦滑鼠藏起來。在她家,只有將分內事完成的人才可申請上網,而且電腦放在公共區域,孩子上哪些網站瀏覽,都逃不過她的法眼。
臨床心理師游乾桂則提醒家長,提供孩子替代休閒方案,家人一起散步、談心、騎腳踏車,都是很好的選擇,避免孩子過度依賴媒體。
【記者梁欣怡、楊清雄/特稿】
- 留言者: shinhan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5-04-06 01:00:53
>>於是,這個族群越來越封閉,實體的人際互動,逐漸被電子訊號取代,
>>夕陽的絢爛、清新的早晨空氣、徜徉在草坪上的感覺…
>>一切都變成文字敘述,而不是實際生活中的記憶。
這段寫的真好。的確,有了網路,許多事都可以在彈指間進行,
俯拾皆是的影片、文字成了我們真實生活的替代品。
今天,走過弘道旁的那顆鳳凰木,想著過往的畢業致詞:「又是鳳凰花開
的日子,學長姊們……」,那時年輕的我又何嘗見過鳳凰木開花?可是大
家都這麼寫,也就不自覺的寫了。
現在,新時代的我們、孩子們處在網路時代裡,是該回到現實了,不要讓
「絢爛的夕陽」、「清新的早晨空氣」、「徜徉在草坪上的感覺」只活在
影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