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國企系教授巫和懋、經濟系教授朱家祥、政大金融系教授霍德明,六月底陸續轉至北京大學任教。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認為,大陸經濟發展正快速起飛,主、客觀條件都提供台灣經濟、管理學者更宏觀的研究視野和新舞台,這是擋不住的趨勢。
他表示,台灣高等教育當務之急是改變策略,「長程規畫」與兩岸、國際的學術交流,不能再侷限「短期合作」如客座教授的師資交流、延聘;並避免再出現「即興式」教育政策,減少學者的無力感。
以下是彭宗平專訪,以第一人稱記述:
挖角台灣學者 將成趨勢
這幾名國內學者被大陸挖角是「個案」,未來幾年也許還不會形成風潮,但會逐漸變成趨勢,這其實也顯示台灣研究空間萎縮。財經學者是「第一波」出走至大陸的人才,下一波流動的可能是人類學者、社會學者,因為台灣歷史短、地緣小、題材少,研究民族、人類學、社會現象等議題大陸題材比台灣豐富;大陸「社會問題」的題材和經濟發展成正比,又提供社會學者另一個宏觀研究視野。至於工程領域,實驗研究需要「延續性」,短期之內應該會繼續留在台灣。
大陸推動「二一一高等教育改革工程」十多年,目標是「廿一世紀,中國要有一百所世界一流大學或學科」,因此在世界各地重金挖角學術人才。我認為,台灣學者願意到對岸,絕對不是受對岸的「薪水」吸引,學者考量的視野很廣,他們看到大陸提供的研究素材,與「國際化」的新舞台。
科學園區經驗 吸引對岸
我學理工出身,理工實驗是單一精微研究,重大發現或成果需要長期固定實驗觀察,教授不太容易被輕易挖角,在台灣,理工人才從A校轉到B校個案都很少。但是,經濟學、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和工程領域不一樣,學識只要累積到一個高度,「一枝筆,學問就能帶著走天下」。
台灣也有吸引大陸學者的本錢。舉例來說,台灣的科學園區經驗、產學合作的落實這兩種經驗,兼具理工研究、管理研發兩種屬性,而且長期和國內高等教育結合密切,這部分對大陸具吸引力。
建議教育單位應該規畫一套強效的「長期劇本」,從時間點、交流量評估,希望幾年後獲得什麼影響力,也要加速開放兩岸學生博士後研究的機制。
即興教育政策 難育人才
我憂心的是台灣學界的「無力感」,近年國內「即興式」教育政策雨後春筍,對整體教育有不小衝擊。舉例來說,師範學院才轉型為教育大學,馬上又要推動和一般大學合併,「轉型」沒有喘息空間,會造成人才培育無所適從。
又如「公民與社會」是否要納入大學指考,並採計成績,不能只是單純問學校。公民與社會是因應九年一貫要實施的「九五高中暫行綱要」課程,教科書還沒有定案,老師還無法掌握教材,試教、學生學習經驗都不足,教育部就要「二分法」討論要不要加考?要不要採計?這樣的討論或決策,不周延。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台灣的教育觀念和傳統價值綁在一起,考試領導教學、培育菁英為主軸,但是,回歸教育政策這個「基本面」,若要走菁英教育路線,政策要一應俱全,長期全面評估,絕對不能「即興式」一路走一邊修,應該好好研究,提出整體的配套計畫。
【2006/07/10 聯合報】
- 留言者: abcbike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07-11 23:18:00
- 留言者: shinhann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6-07-11 23:51:19
這點,台灣輸太多、太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