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傑華/花蓮師院社會發展所助理教授(花蓮市)
近兩千名流浪教師發起的「拯救國教」大遊行,看似只在爭取自己的工作權益,但「提高師生比、降班級人數」的呼聲,對教改的發展無疑有更深遠影響。
過去十多年來積極推動的種種教改政策,如今都面臨瓶頸,甚至引起更大憂慮。除了教育決策是否周全的問題,教改困境中,家長是關鍵所在。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期望,往往使得更輕鬆的學習,變得更競爭、壓力更大的負擔。家長關心的是立即可見的教學效果,對於影響學子深遠的教育體制卻漠不關心。
例如,師資培育多元化政策的用意,目的在於解構師範體系固化、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藉以使學生有更多元、活潑的學習方式,進而適應廿一世紀社會的發展,並透過市場自由競爭以及淘汰不適任教師的雙重機制來達成「良幣驅逐劣幣」的目的。
然而一般家長對於教師教學評價以及學校辦學成就的看法是「升學率高不高」,仍是智育取向主導全人教育發展,因此,對於班級師生比的重要性也就極為漠視。
教改的小班小校政策,用意就在使教師更能全面關心所有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也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生活、常規、品德,協助學生全人發展。以目前國小編制和課程規劃,一位導師需帶領將近三十五位形形色色的學童,老師必須利用僅有的下課時間,批改聯絡本和處理學生偶發的意外,在有限的時間和人力下,如何協助低學業成就的學童,實在是每位導師心之所繫,但卻無能為力之處。
過去幾年,學校班級的師生比雖有短暫時期提高,但隨著各地方政府負擔愈來愈沈重,最便宜行事的政策就是裁併小校、並且增加班級人數,如此既可以減少增班所需的教師人力費用,也降低各種後勤支援的教室、硬體設備、教具、水電、服務支出,至於教師的工作負荷以及學生的輔導與照顧則因為家長並不關心,也就且戰且走。
近年「少子化」更造成師資需求大幅減少,而當師資培育多元化卻沒有相配合的不適任教師淘汰機制,結果所有有助於學生學習最新知識的準專業師資,未來幾年都很難擠進國中小的大門,當教育機構缺乏新陳代謝,最後傷害的還是我們的下一代。
關心流浪教師也是關心我們的教育體制,「提高師生比、降班級人數」更是搶救國民教育的國家基礎建設。
【2005/06/14 聯合報】 @ 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