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
一個星期天早上去同事家還書,看見他的太太在教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寫字,這孩子顯然手臂的小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寫字非常辛苦,但線條總是畫不直,母親最後不禁大怒:「講不聽,不許擦,讓你這個樣子交上去讓老師打。」小孩子嗚咽說:「為什麼不許擦,鉛筆頭上為什麼要有橡皮?」一句話說得大家都笑起來,連他媽媽也笑了。我聽了卻有些感慨。
每個孩子發育的快慢不同,晚成熟的孩子在這制式化的社會常吃虧,很多家長迫不及待要孩子會背經、寫字、心算……,其實這都是不必要的。
五歲以前的小孩子,天職就是玩,遊戲帶給他的好處遠比讀書寫字來得多。從神經發展上來說,五、六歲之前是個很重要的內隱學習時候,孩子眼睛一睜開就在學習,甚至連睡覺也在進行學習,現在的研究已經知道大腦在作夢時,是去蕪存菁地在整理收進來的訊息。
孩子出生時,大腦中的神經元遠超過實際需求的量,所以大腦必須把無用的神經元修剪掉,以節省能量,凡是有跟別人連接形成迴路的神經元就不會被削剪掉;落單的、跟別人無關的就會被淘汰。
童年正是神經連接最重要的時候,愉快地去學習以後一生所要用到的神經結構,是件很重要的事。實在不忍心看到大人用「為你好」這個大帽子,把孩子的童年剝奪。
人生謀生的方式很多,不一定要念建中、台大才有飯吃,吃飯也不是一定要山珍海味才吃得有味,做自己要做的事最重要。那句廣告詞「不要輸在起跑點上」是錯誤的話,因為人生不是百米衝刺,人生是馬拉松,是看體力、耐力和智力。
我們應該利用童年時神經的可塑性,替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好習慣會使孩子一輩子受用不盡。尤其不可忌諱孩子犯錯,從神經上來看,犯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神經迴路是要靠回饋來作修正。每一次做行為,大腦的神經迴路都修正一次,使其變得更熟練。
如果小學一年級做功課就已經哭哭啼啼了,以後漫長求學路怎麼走呢?以人生來講,過程遠比結果重要,只要盡力了,不必苛求結果,但動機與態度破壞了,以後要彌補就困難了。
我認為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只要養成做功課的習慣,知道功課應該要做完就好了,不必很在意字寫得漂不漂亮,反倒是有無認真去寫功課需要注意。
世事在變遷,觀念也要隨著改,假如換個角度來看,會發現每個行為都有值得稱讚的地方,這個孩子這麼努力做功課就是值得稱讚。
2004.10.13 中國時報
去年,我在兒童讀經班(經典)裡帶小朋友讀經,中國古文的經典讀來有一種特別的韻律,雖然小朋友不懂其中的意思,但是不知不覺間他們都能夠將經典流暢的朗讀出來。
當時教讀經的目的不在於讓小朋友了解經典的內容與意義,只是趁小朋友記憶力尚強,大家以團體的方式讓小朋友快樂無負擔的將經典背下來,並不強求小朋友一定要背,而是鼓勵小朋友背經典,一年下來,孩子們讀的相當快樂,而且有不小的學習成果。
如果能在小時候讓他們接觸中華文化的精髓,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美與偉大,長大後才不致於淪落「崇洋」的意識裡,只顧著學好英文、各式才藝……,而忽略了中華文化最偉大的部分。
會讓作者產生讀經與各項才藝對小孩子來說是不避要的想法,應該是家長的態度,國內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根深蒂固,常常好的方法和教育,因為家長「求好心切」,希望孩子能做到這個,做到那個,將孩子變成自己期望的樣子,不容許孩子犯錯。孩子一但犯錯,劈頭就罵:「你怎麼這麼笨啊!」孩子不知不覺也被罵笨了。
我認為孩子來學校就是要學習的,所以他們可以在不打擾別人的前提下進行試誤的學習。作業沒有寫好,必須好好的要求孩子寫好,而不是說,孩子的本性就是玩樂,所以不在乎。
家長讓孩子補各式各樣的才藝並沒有錯,只是家長應該好好想想,孩子補這麼多有沒有得到他該要的,孩子又是否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有一點點空閒將學習到的知識內化成他的。
如果,大量的學習和才藝的灌輸只會讓孩子迷失,而當家長不幫孩子安排活動時,孩子就不知所措,我們不如多留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找尋他要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